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乡村遇雨

乡村遇雨

文/沈建

天气预报有雨。天边当真涌来片乌云,且风推云长。

风一阵阵刮,白杨枝干哗啦啦地摇,云黑沉沉逼近。俄而,闪电后雷声轰然而至,急雨如筛骤然落下,霎时响起爆豆般的雨声,短短半分钟,天地笼进了扯天扯地的雨幕中。

我在廊下看雨,母亲忙着接雨。

在廊檐下摆出大大小小器皿来接雨,这是母亲的习惯。这习惯由来已久,原因是村子缺水。

自来水未通前,全村人用水要到村头唯一的井里去挑,早晨去挑水需要在井前排队。看到母亲从地里回来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挑水,我接过了水担,那年我14岁。农村孩子当家早,村里多数孩子挑水都在这个年龄。

凭两臂之力战战兢兢从直径一米多的水井里提出一担水,再担回家去,是众多孩子的难关。缺少劳动力的人家更是惜水,会将一瓢水用到极致。雨天是洗涤的盛会,家家能盛水的东西都蓄满雨水。人们用雨水洗头洗衣服,喂猪饮牛,洗洗刷刷不再吝啬。需要清洁的全都清洁一遍,才觉得没有辜负一场雨的馈赠。

母亲说用雨水洗衣服更清亮。是不是更清亮我不知道,只看到雨后的田野清亮的让人舒畅。那是一片清亮亮绿莹莹无边无际朴实奢华的翠色,在清凉的晚风中走向田野,玉米花甜甜的馨香沁人心脾,看着这翠嗅着这香感觉安宁而幸福,仔细想一想,撇去浮华其实不断追求的幸福,到头来不过是这种岁月静好!

静好的乡村也在发展中默默发生着变化。道路平坦,路灯明亮,健身器材齐备。然而,人们不再满足这种简单的幸福了。

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吸引着一拨拨乡村人涌入城市,把心也留在了那里,村庄和土地弃给了留守的老人。能接受新科技的青壮年不在,在的人又接受不了,这种矛盾使乡村慢慢走向没落。

村子白天也很安静,感觉像一个空壳。老人们习惯地蹲在村口路边,不时打量着经过的路人,像被时代列车撂下的旅客,落寞地看着与己无关的繁华。

村子会消亡吗?心隐隐地疼。

这雨后的田野村庄里没有了蛙鸣,也没有孩子蹚水嬉戏的欢腾。孩子嫌弃泥泞,不肯到田野里嗅一嗅土地的芳香,看一看万物葳蕤,乡村发展未来的生力军是谁呢?乡村期待着开拓的人。

草丛中跳起的昆虫弹落了草叶上的雨滴,不到鸣唱的时候,还听不到虫声。等白露过后,也就到了众虫和鸣的时候,那将是最美的音乐。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929/612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