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爬格子”的变迁

“爬格子”的变迁

文/王树恒

从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个春秋了。在这不短不长的光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写作打交道。30年,对于时间长河来说,不过是匆匆一瞬,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工作环境日新月异、千变万化。

1987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乡攻读起了“农业大学”,生活的失意没有使我消沉,我白天下地劳动,夜晚点起油灯“爬格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我采写的新闻稿件相继在《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现在是《河南日报农村版》)《驻马店日报》《河南法制报》上发表。因在省、市以上新闻报刊发些“豆腐块”而小有名气,后来乡政府发现了我这个“人才”,便聘用我从事新闻、公文写作。

那时候,乡政府办公条件有限,起草公文、新闻稿件需要用笔写。一般是自己准备钢笔,单位提供墨水和稿纸。因为领的稿纸有限,所以那时候我每次起草公文和写稿子,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节省着用。每一次写稿子都要先在用过的纸背面写个初稿,然后再一遍遍用红颜色的墨水笔修改,整个稿子被改得如同一只花脸猫,改好之后再在方格纸上誊抄一遍。领导审核后,如果提出修改意见,就按要求再改,改了之后再垫上复写纸抄一遍,留下底稿。有的稿子比较短,但有的是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抄一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就这样不厌其烦地将一篇又一篇的稿子,写了一遍又一遍。写、改、誊也成为那段岁月中的家常便饭,思绪每天都在方格纸上“爬来爬去”。

雁来雁去,岁月荏苒。眨眼间11年过去了,我调到了县法院工作,随着电脑的普及,单位为我配发了一台电脑。我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工作电脑,当时我开心得像“范进中举”一般。为胜任工作,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很快就掌握了打字、编辑、打印等操作方法,写错了能直接修改,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终于不用再爬格子一遍遍抄了,告别了手写稿子的历史。

有了电脑之后,信息、宣传、调研、综合文字处理,各种文稿写作的速度大幅度提升,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但可惜的是,当时单位的电脑不能上网,需要发邮件时还得到处去找网,需要打印时也得用硬盘拷贝到打印室。出于基层的工作条件限制和自身的工作性质考虑,为了方便,我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在家里装上了宽带,这样就可以白天在单位写稿子,需要发邮件、投稿、查阅资料时晚上回家后加班,再也不用到处找网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的条件慢慢变好了,法官们都配上了电脑,办公室也连接上了外网,工作方便了许多,也给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大便利。一份通知、一篇新闻稿子,通过编辑成组的电子邮箱群发,百余名记者瞬间就能收悉。

随着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近几年,法院的办公办案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位为干警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哪怕出差在外也能办公办案,有什么着急的稿子、材料,可以随时随地写,随时传报。

如今写作方式又有了新变化,单位给我们安装了语音转写系统,有的时候不想敲键盘了,或者有着急采用的稿子、文字材料可以用语音录入,对着话筒直接说,电脑就自动识别、同步显示文字,效率就更高了。

一路走来,从“爬格子”到敲键盘,再到语音转写,公文、新闻稿子写作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30多年前我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事情。这一变迁,见证着我国的改革与进步,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写稿件方式的变迁,只是万千变化中的一个方面,环顾四周,回望往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无不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108/6277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