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改变
改变
文/肖永成
恒和家园小区旁,新建了一座漂亮的公厕。
公厕管理员名叫李冬菊,50多岁。20年前,李冬菊身为乡干部的丈夫,在一次抗洪抢险中不幸以身殉职了,这么多年,她一直独自带着儿子郭新成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也有人多次想把她与丧偶的老校长张秉书撮合,可她却一直不答应。
新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在父亲生前所在的单位工作。下了班,新成就去陪陪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这些年太孤独了。
新成的现任领导知道了他母亲的情况后,特意安排区环卫部门招聘李冬菊做了公厕管理员,这一是让她每月有一份工资,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二是她离儿子工作单位近,有个头痛脑热的好照应。
可想不到的是,李冬菊上岗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受到了市民的电话投诉。
说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公厕里纸篓摆放的位置,不符合大家的习惯。李冬菊打扫完卫生,每每把纸篓放在左手边,大家多次给她提出放右手边,她总是置之不理,依然如故,说啥也不改变,一来二去,市民就打热线电话投诉她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环卫部门派包片负责人找李冬菊谈话,希望她接受大家的意见,把放纸篓的位置变一下。
一周、两周过去了,投诉李冬菊的电话还是不断。一了解,李冬菊仍是我行我素,纸篓摆放的位置还在左边,一直就没有改变。
没办法,包片负责人就想到了李冬菊儿子郭新成,想让儿子劝劝她。
新成对母亲“左手边放纸篓”的事,也有所耳闻,但他知道母亲的脾气,要是劝不好,怕母亲一气之下不干这份工作了,弄得不好收场。
思来想去,新成想到了多年来对妈妈暗有心意、默默帮助他们的张秉书。
张秉书退休两年了,新成的想法也正合了他的心愿。
按新成的指点,张秉书每天都坐在李冬菊管理的公厕前,给李冬菊聊天。李冬菊很高兴,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回避张秉书了,有时还把家里的钥匙交给张秉书,让他提前到她家里做做拿手的饭菜,一起吃。
这天中午刚下班,新成接到妈妈的电话,说是让儿子快点来家,一块品尝张伯伯的手艺。张秉书有一手好厨艺。席间,李冬菊不停地给儿子夹菜,并向儿子称赞张秉书的好。儿子看妈妈态度有明显变化,也趁机给妈妈表示,会把张伯伯看成自家人,可以常来常往。
此后,张秉书不仅是李冬菊家的常客,也是她上班地点的固定顾客,要是他哪天不按时到公厕旁来逛逛,李冬菊就会不住地往路口张望。
一天,张秉书提前来到公厕旁,准备帮李冬菊打扫一下卫生。李冬菊看张秉书来这么早,高兴得把路上买的早点塞到他手里。张秉书趁机问道:“大妹子啊,你是不是左撇子呀?听说,你把纸篓都放在左手边,这怕是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吧,咱改变一下位置好吧?”
“改变?你也认为必须改变一下?”
“嗯,变变吧,变了就顺当了。”
正说着,李冬菊手机铃声响了,是她儿子打来的。
“领导都忙,别来看我了,我很好……哦,来检查是吧?来吧,保证符合标准。”
李冬菊用手机给儿子通着话,眼睛却盯着张秉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好,改变,马上就变,也是该变变的时候了。”
说着,李冬菊把公厕的一串钥匙递给了张秉书。
责任编辑:刘银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115/628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