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社会 “韩氏大铜器狮子舞”传人韩木 舞动乡村“醉”美生活

“韩氏大铜器狮子舞”传人韩木 舞动乡村“醉”美生活

    韩木在吹奏乐器。

    韩木的小孙子敲起大鼓有模有样。

    古老的乐器静静挂在墙上。

  文/图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上蔡县百尺乡下地韩村“韩氏大铜器狮子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雍正至新中国成立之后,衰于“十年动乱”时期,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新春拜年、节庆、婚庆、寿诞、祈雨求福等农村农民的需求,主要活动于郾城、上蔡、西平、商水4县的洪汝河流域。“韩氏大铜器狮子舞”由韩氏先祖遗传,代代承袭,绝活令人惊赞。其主要以一人击鼓以指挥全局,大铜器伴奏舞狮与武术互动的艺术形式呈现。

  深情传承记住美丽乡愁

  每天清晨,“韩氏大铜器狮子舞”第十代传承人、下地韩村年逾六旬的韩木轻轻推开偏房的大门,吱呀一声,阳光穿透灰尘,洒向斑驳墙壁上挂的那些古老乐器上。这些乐器有上百年的历史,静静地挂在那儿,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看着这些古老的乐器,韩木眼前浮现出往日的情景:阳光灿烂的冬日,在村民注视下,大家穿上舞狮子的服饰,欢快地舞蹈。远处噼里啪啦零星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蹿天猴”拔地而起,在天空炸裂成一片白色的烟雾。

  这些记忆,对于韩木来说,从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韩氏大铜器狮子舞”都会断断续续表演,甚至演到早春二月。

  “我们家传下来的这些古老乐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也会想方设法保存下来。”韩木拿起一个大喇叭说,每次抚摸着大喇叭,心头涌动的暖流令他震撼,“现代的乐器固然精美、音质效果好,可是老乐器的那种年代感及吹奏效果,很容易令人触景生情,感慨许多。”

  以前,冬天时间过得很慢,农闲的时候,村里的老少爷儿们都参与到大铜器狮子舞表演中来,娱乐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有的吹喇叭,有的打镲,有的敲鼓,有的舞动狮子,还有的挥舞着彩旗在一旁助威,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传出很远,经过年代的更迭与传承,这个拥有3000多人的村子成为“韩氏大铜器狮子舞”绵延不绝的生存道场,在传承中发扬,在发扬中传承,而其中蕴含的那份美好始终在村庄上空回荡。

  倾情演绎舞动美好生活

  韩氏世代传承习武家风,喜好大铜器狮子舞宏大热烈欢快的民间娱乐场面氛围,大铜器等所有乐器及狮子、武术器具皆梯次下传。表演时舞狮的动作、队形,根据大铜器等乐器不同的鼓点而变动,呈现出传统大铜器乐的锣鼓节奏,烘托出舞狮与武术及其各项绝活高潮迭起的演艺效果。历代成为农村农民传统娱乐氛围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代代大铜器狮子舞这一民间传统舞蹈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绝活有传铙、旋铙、空中抛铙、对击、闪击、间击、雄狮闹春、双臂展翅、对阵戏狮、二狮争雄等20多项,队伍由20~40人组成。

  据上蔡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韩氏大铜器狮子舞”的主要特征是气氛热烈、欢快,绝活高潮此起彼伏,令观众惊赞叫绝。表演时一人击鼓指挥,场面宏大、锣鼓激越,舞狮与武术互动,表演紧凑合一。主要在春节期间参与走村串户拜年活动,平时受邀于婚庆、寿诞、央求赈灾祈雨、吉祥洪福等,寓意乡村五谷丰登、四季红火平安。改革开放以来,常受邀于四邻诸县为开业庆典、重大节庆及庙堂祭祀等营造喜庆氛围,展示精神文明新面貌、新气象。

  “韩氏大铜器狮子舞”延续300余年而今枯木逢春,其主要价值在于它接地气、能表达农民的心情愿景,成为农村农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常态,“韩氏大铜器狮子舞”队伍要求年轻力壮者参与,而现在人员结构大都在45岁~60岁之间,存续状况堪忧,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迫在眉睫。

  “我始终记得父亲把大铜器狮子舞传给我时,那份执着与专注,我们沉浸在这一古老艺术之中,非常快乐。那些喇叭曲谱以及鼓点早已经牢牢铭刻在脑海中,永远不会忘记。”韩木告诉记者,村里能够完整掌握舞狮精髓的目前还剩他与另外一个村民,这些盘鼓、二鼓、大锣、二锣、大镲、二镲、小镲、大铙、二铙、三铙只能静静地等待合适的时候,欢快地舞动起来,而传铙、旋铙、空中抛铙、对击、间击、闪击、龙凤闹春、双臂展翅、盘旋、二狮争雄、对阵戏狮、天鼓催雨、双剑戏狮等绝活,也只能暂时深藏在韩木的脑海中,他一遍遍回放,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126/6302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