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驻马店老区 血染的米袋

血染的米袋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陈香斋原名陈振铎,又名陈德馨,1907年出生于泌阳县赊湾镇孙楼村。他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他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泌阳县孙楼党支部书记、泌阳县特别支部委员、县委委员、县执行委员。1936年3月,调任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副队长,后任大队长,同时当选中共鄂豫边省委委员。1937年6月在追击泌阳县邓庄铺反动保长王庭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发现敌情进行反击

1936年3月27日,中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取得庙会夺枪胜利之后,国民党东北军129师和地方武装对鄂豫边省委和游击队进行了长期清剿,省委和游击队通过化整为零和机智灵活、艰苦卓绝的斗争,于下半年开始走出低谷,在取得泌阳八门庄等几次战斗胜利后,重点在泌阳东部铜山沟和南部盘古山一带山区活动。

一天下午,天气燥热,急行军后的游击队员们在泌阳盘古山大磨山下休息。忽然,在山上瞭望的鄂豫边省委委员周骏鸣发现了敌情,急忙摆动手帕向大家传递信息。游击队大队长陈香斋见状立即指挥队员呈单行纵队、急行抢占附近山头制高点。此时,山下的敌人用机关枪和步枪集中火力向游击队进行疯狂扫射。陈香斋和游击队秘书李子健抢在队伍前面,带领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奔到山顶。由于上山用力过猛,到达山顶时,陈香斋竟大口大口地吐起鲜血来。但他不顾疲惫的身体,与周骏鸣一起指挥大家占据有利地势,居高临下猛烈反击敌人,把敌人阻击在山下,然后顺利地摆脱了敌人。

遭遇战中丢失10块银圆

游击队这次遭遇的是国民党部队第十师黄杰部的一个团。由于指挥得当,除李子健的衣服被打穿几个洞之外,游击队毫发无损,敌人却伤亡10余人。第二天凌晨急行军至信阳天目山下的一个村庄时,陈香斋带领队员活捉了黄杰部的两个侦探,缴获旁开门盒子枪两支。然而,在这次遭遇战中,陈香斋带在身上的10块银圆却丢了。

这10块银圆是游击队的经费,按照游击队当时的纪律弄丢银圆是要受处罚的。陈香斋当即向战士委员会检讨,并请求处分。战士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他在紧急情况下指挥战斗,虽然丢失了经费,却保全了队伍,应免予处分。当战士委员会把讨论意见告诉陈香斋时,他坚决不同意,说:“指挥部队是我的职责,保护好经费也是我的职责。不要因为我是队长,就可以不遵守纪律,不受处分。我再次请求,在全体队员面前宣布对我的处罚。”

接受处罚背米袋

根据陈香斋的要求,作为对其违反纪律的处罚,一条沉甸甸的行军米袋背在了他的肩头。此后,不论白天、黑夜,还是行军、打仗,这条米袋都没有离开他的肩头。

1937年6月19日,陈香斋带领游击队在追击泌阳邓庄铺联保主任王廷杰的战斗中,被寨内保丁打的一颗流弹击中身负重伤,血流不止。队员周国林给陈香斋包扎伤口时,一眼看见了那个斜背在他身上的长长的米袋,米袋的一头已被鲜血染红。周国林颤抖着双手,试图把米袋从陈香斋身上取下,却被他拦住:“不,这是纪律,不能拿掉它……”周国林心头一酸,泪水涌出。

陈香斋因流血过多,经全力医治无效,于6月21日在泌阳县王店镇大靳庄竹园磨坊内离开了同志们,时年39岁。临终前,他拿起笔,给去县城请医生未归的李子健和其他同志留下遗言:“老李(指李子健)并转同志们:我没有同你们共同战斗到革命成功,这是最大的遗憾!同志们别忘记今天这个日子,要继续奋斗,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老胡(陈香斋化名)。1937年6月19日”陈香斋同志牺牲后,那条鲜血染红的米袋,被同志们埋在他的身边。

两个多月后的9月17日,鄂豫皖红28军244团特务营和手枪二分队,协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一举拔掉邓庄铺寨,处死了罪大恶极的国民党联保主任王廷杰,为陈香斋报了仇。1959年夏,中共泌阳县委将陈香斋的遗骨迁葬于泌阳县烈士陵园。

“陈香斋是我爷爷。如今家里还保存着他写字时用过的砚台。”60多岁的老党员陈建告诉记者,已在湖北省武汉市定居的他经常回泌阳县,到爷爷的陵墓前祭奠。“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热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我们要继承发扬这种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412/6413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