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驻马店老区 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

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

 

图一:采访团和工作人员在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前合影。

图二:当年的东方红牌拖拉机。

图三:记者巧遇当年参加过建设下宋水库的袁福珍老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位于遂平县嵖岈山镇政府所在地。在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日子,记者跟随“不忘初心 寻访红色足迹”采访团走进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旧楼房,这就是当年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办公楼。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毛主席语录和画像映入记者的眼帘。 

伴随着年轻讲解员声音甜美的讲述,那段历史又变得清晰起来。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当时,遂平县属于信阳地区管辖)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试点。 

这个消息传出后,嵖岈山周围的数万名村民经过三天三夜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一天消灭3000亩杂草。 

1958年4月20日傍晚,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大社是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369户人家组成的。此后不久,按照谭震林副总理的提议,“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更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陈丙寅为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至此,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在嵖岈山诞生了。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一问世,便引起毛主席的关注。1958年11月13日,毛主席在遂平火车站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带头人。在嵖岈山燃起的人民公社星星之火,不到一年时间里,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形式便开始在全国普及。嵖岈山的“人民公社简章”,则成了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样板性文件。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在大跃进时期遗留下来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旧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65米,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具有垄断性和典型性,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1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设立文物陈列室,展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历史图片200余幅,文献资料180余件,其他珍贵文物176件。2006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国家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天,记者碰到了当年参加下宋水库建设的袁福珍老人。她指着照片上一个年轻姑娘对记者说:“这个就是我。”记者看到,照片上的袁福珍当年留着短发,面带笑容,非常精神。“转眼间,我已经79岁了。”老人感慨不已。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社”,公社旧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研究历史、探索体制改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绝好教材。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419/6427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