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忆叔父

忆叔父

  文/康健民

  我的叔父康明伦,因年事已高,内脏器官衰竭,于辛丑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与世长辞,享年97岁。叔父的溘然辞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他那严谨治学,敬业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那宽广的胸怀,温和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回想起与他老人家相处的日子里,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叔父于1949年参加革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叔父从教几十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高中任教,他所教过的学生只要提起他,无不称赞,赞扬他的严谨治学,以及他为人处世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在西平县完全中学任教担任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当时国家对学生的生活补贴实行助学金制,他在工作之余亲自走访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摸清实底,让真正家庭条件差、上不起学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补贴。1957年,正是他人生中的巅峰期,可是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降到他身上,经医院检查他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当时的医疗条件肺结核病几乎属于不治之症。学校为了让他尽快治病,把他从班主任岗位上调下来到教务处工作。

  叔父离休后,本应该是在家里颐养天年,可是就在他离休后的第二年,当时在全国兴起了修志之风,我县同全国一样,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组织部分离、退休老教师充实到县史志办公室,叔父也受聘于此。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十来年,直到《西平县志》一书出版发行。尽管当时他已有六十多岁,但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当时他主要负责西平县境内方言的收集与编辑,叔父为了准确及时地收集整理我县不同乡村的方言,跑遍了全县十几个乡镇。那时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六十多岁的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记录语调发音。每到一个村还要邀请村里的长者,讲解方言发音的历史渊源。记得有一次他从外地出差刚回来还没顾上休息,单位急着赶时间,要把县志的初稿整理出来,他得知这个情况后,顾不上旅途的劳顿,二话没说,迅速赶到单位投入到工作中。当时为了赶写县志,节假日不休息,晚上加班是常事。《西平县志》能够高质量出版发行,与叔父的辛勤耕耘也是分不开的。

  完成工作使命后,我的叔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回家后的叔父,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他的床头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康熙字典》,《英语字典》及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书。为了锻炼大脑,他每天坚持背英语单词,成语典故等。村上的学生放学做作业一旦遇到难题或是英语发音不准时,总是跑到他的住处请教,他都会认认真真地为他们辅导。我们做晚辈的也会时常抽出时间回去看望他,每当见到我们时,他总是先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然后再问及我们的工作情况,等临走时,还要再三嘱咐:要注意身体,教育好孩子,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叔父这一辈子给予晚辈们的精神食粮太多了,但他从不讲儿女们对他的回报。前几年老人家已经入耄耋之年,在老家生活诸多不便,我六弟(堂兄妹排行老六)把他老人家接到县城里居住,我们去看望他的机会就多了。叔父的记忆力特别好,尽管九十多岁的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我姑家几个表兄弟在南阳工作,也时常给他打电话问安,他都会把那边所有的大人,小孩问候个遍。我的叔父很会理性处事,从不给子女们添麻烦,吃饭也从不挑食,每天给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就在他发病的那天,仍然像往常一样,安详地离开了我们。

  叔父的一生虽是平凡的一生,但值得我们骄傲。他带着对晚辈们的眷恋,依依不舍地走了,我们一定会把他留下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叔父安息吧!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513/646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