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黎平的翘街

黎平的翘街

记者 杜平

  六七年以前,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一档旅游节目,说的是贵州省黎平县城有一个叫翘街的地方,因为这条街中间低凹两头翘高,行如翘起的扁担,所以当地人称这条街为翘街或是扁担街。当时心里就想,什么时候也去那里看一看。没有想到,就在农历辛丑年的季春,因为自己参加了驻马店市画家们《重走长征路》油画写生活动竟真的实现了这个心愿。

  4月13日11时左右,经过4个多小时300多公里的路程,写生车队来到了贵州省黎平县翘街所在地二郎坡。

  翘街不长,大概一公里左右,一看就知道这是明清建筑。街道两边白墙青瓦,雕梁画栋,显得庄重与奢华。这对于过去几百年前贵州这样的贫瘠山区来讲,确实十分罕见。

  然而,翘街之所以有名,不仅是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个头衔,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危难之中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所在地,它的意义在于被后人称为历史性伟大转折的起点。

  黎平会议的会址就坐落在翘街的中部,是一座晚清时期的古式木楼。整个建筑前低后高,分为三进,一进为店铺,二进为住宅,三进为后院花园。红军打到黎平后,也把这里设置为红军总司令部。

  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这是红军离开江西后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紧要关头改变了红军的战略方针,变被动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会议的决议,是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在参观了黎平会议会址之后,我们来到了黎平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内设施齐全,各种声光电设备时尚而现代,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红色教育的重视。身在其中,一方面感觉到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另一方面,你会忽然觉得,如果没有了这些革命斗争的遗迹让我们回望历史,又有谁能牢记那么遥远的过去、感叹如今的幸福来之不易呢?

  然而我这样想,并不代表和我一路同行的画家们心中的感受。但是一路走来,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油画写生活动当中,看到了他们越来越强烈的使命感。

  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写了不少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却有许多的说法和猜测。不过,后来有人认定长征期间毛泽东写的第一首诗歌《16字令三首》就是在黎平: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

  红军长征从失败走向胜利黎平会议是一个重要节点,而毛泽东的《16字令三首》也就是在这个节点上惊现人间的。

  很快,又要到一个新的地方。虽然一路走来马不停蹄、夜难安寝,但走在先烈长征的路上,我们和他们一样:向着前方。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531/6490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