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炎黄文化 具有光荣传统的《大众日报》

具有光荣传统的《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2013年征集,现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刊,第三八六期,纸面泛黄,整体保存较完整。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通讯员 李思雨

  《大众日报》的创刊是抗日战争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需要。1938年日军先后占领武汉、广州,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多种力量盘踞交错,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日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将主要兵力转向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委员会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为了宣传群众,扩大抗日根据地,在进驻山东省沂水县王庄后,开始筹备创办《大众日报》。

  报社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于1939年1月1日出版了第一份报纸,第一任社长刘导生、编辑匡亚明,编辑部机关设在分局驻地王庄,印刷所设在云头峪村,所长于一川,发行总处设在夏位村,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也是一张无产阶级革命报纸。正如发刊词所写:“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

  创刊初期,报社面临物资匮乏、发行工作困难的问题,油墨、纸张、铅印机胶液等十分缺乏。印刷用的油墨最初是用锅底的烟灰加豆油搅拌,但是没有黏性。工作人员不断研究琢磨,用马尾松烟灰加松香搅拌,增强了黏性。报纸印刷技术和物资得到解决之后,工作人员又开始克服发行运输难题。在遍布日军据点的山东地区,报纸的分发只能靠战时交通员传递,他们用肩膀挑、用驴子驮,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据记载,有345名送报员牺牲在送报的路上,他们用生命把党的理论和号召传递到各个角落。

  《大众日报》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写群众”“群众写”的原则,语言通俗易懂,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揭露日寇罪行,激发抗战热情。日报几乎每天都会发表3到5篇文章控诉日军暴行,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充分地认识到日军在华夏大地上所犯下的罪行,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爱国同胞的抗战热情,鼓舞人民群众投身抗战浪潮。二是宣传英雄事迹,弘扬沂蒙精神。《大众日报》对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光辉形象进行大力宣传,如1936年6月2日刊发《五十一军忠烈两士兵威武不屈》、1941年7月19日刊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十八勇士威名显扬》、1941年8月16日刊发《共产党员刘信慷慨赴义》,记述了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革命战士光荣事迹,弘扬了沂蒙精神,极大鼓舞了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群众政治觉悟。1942年5月4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布《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大众日报》成为向民众宣传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工具,多次刊登文章详细阐述减租减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群众工作的开展。

  从创刊至抗日战争胜利,《大众日报》共出版了871期,从三日刊、四开四版,每期1000多份,发展为日刊、对开四版,每期35000份,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大报”。194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大众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1949年4月由解放区农村迁至济南出版,为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1954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成立,《大众日报》改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至今,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被誉为“红色尖兵”“老百姓报纸”。《大众日报》8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是山东党和人民革命史诗的一部分。

  2019年1月,在《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大众日报》不断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办报宗旨,是一份有着光荣传统、广泛影响的党报。希望《大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扬沂蒙精神,加强改革创新,为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610/650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