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端午节与天中节

端午节与天中节

  

□ 胡济卫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端午节还有一个别称叫天中节,与驻马店市汝南县和天中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端午节之所以叫天中节,是因为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初五,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方舆纪要·卷五十·汝阳县》载:“天中山亦名天台山。高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云”。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读史方舆纪要》载:“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

  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所以汝南至今有一个别称叫天中。《汝南县志》谓:“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

  天中山又名天台山,原是一座圆形小山,占地约540平方米,高 3.6米,位于汝南城北两公里处。汝南天中别称的来历还与周公测影有关。古代无钟,白天的时辰只能用日影的变化来计算,汝南旧志记载:“自古测日影,以此为正,故筑土累石以记之”,所以称汝南为天中。

  至今,汝南南海禅寺西门外还有唐代所建的悟颖塔,每年的夏至午时,其塔下无影,也叫无影塔。天中山的名字自唐以后正式载于史籍,是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的碑文而得名。

  史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朝廷派三朝重臣颜真卿到蔡州(今汝南县)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许以高官厚禄,让颜真卿和他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后缢杀颜真卿于北泉寺。现在天中山碑上的大字,就是当时颜真卿在汝南时所写的。

  淮西平定以后,汝南人为了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了颜鲁公庙,把端午节改成了天中节。天中山由于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碑文而名享天下,成为历代官吏和士大夫拜谒和游览之地。由此可知,驻马店人的天中节是由唐代开始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过《六幺令·天中节》一诗:“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驻马店人过天中节(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了,人们到集市购买糯米、包粽子的粽叶和榨油条糖糕的碱面、明矾。农历初三,人们把糯米和粽叶用清水泡好,一般要泡一天一夜。农历初四,全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一口大锅里蒸煮,蒸煮好的粽子要捞起来放在清水里,以备食用。初四的夜晚,人们开始炸油条、糖糕。

  端午节一大早,人们就拿着镰刀到野外割艾草,插在大门两边的屋檐下。

  吃饭前,人们把事先泡好的雄黄酒倒在一个酒杯里,用手蘸着酒涂抹在孩子们的皮肤上,以防苍蝇、蚊子和蜈蚣叮咬。母亲就把事先缝制好的香囊戴在孩子的脖子上,在孩子的手腕上系上五彩绳。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喝着雄黄酒,孩子吃着粽子、油条、糖糕、鸡蛋、鸭蛋,其乐融融。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615/6515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