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乌江飞渡

乌江飞渡

  □ 杜 平

  1935年的1月1日,是阳历新年的第一天,瓮安县城的猴场镇一派新年景象。在经过了两个多月不停地战斗、突围、转移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此举办一场新年团拜会。疲惫不堪的战士们一扫心中阴霾,在这里享受到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敲锣打鼓看大戏的快乐。

  但是,他们当中许多人并不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那就是突破乌江。

  今年4月14日下午2时,油画写生车队从红米饭店的门前广场出发,一路向乌江方向驶去。此前,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电影上,乌江给我们的印象都是难以逾越的天险、悬崖峭壁、滩险浪急。

  然而,当我们寻访乌江的时候,显然是迷了路,于是就在路人的指引下在山里的道路拐来拐去,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乌江,却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乌江。

  眼前的乌江两岸,青山绵延、水阔岸宽、水平如镜、少有波澜,一如大自然中的水墨画卷,和想象的乌江天险实在差得太远。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岸边向一位钓鱼的大哥打探究竟。原来作为贵州省的第一大河,乌江水量极其丰沛。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在乌江上修建了多座百万瓦级水电站,把乌江的水位抬高了100多米。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江界河渡口已经沉入江底,现在江界河一带已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了。

  所谓沧海桑田,所谓旧貌新颜,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历史不会被湮没的,站在江岸,回想当年,英勇红军突破天险时的场面即刻便浮现在眼前。

  强渡乌江,是湘江之战后红军长征途中的首个大胜仗,被称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八大著名战役之一。事实上,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出发时,中央主力红军8万多人,湘江一战锐减到3万多人,就在红军喋血湘江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力谏中央,力挽狂澜。而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同时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的终结。就这样,一场突破乌江的战斗给红军带来了新生。

  突破乌江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记录这场战斗的书籍、影视作品比比皆是,在此不必赘述。这场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伟大战斗,换回了乌江北岸所有敌军的溃败。

  突破乌江的决定是在猴场会议上作出的,所以,这场会议被周恩来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乌江的突破,为后来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做了直接的准备,这就是突破乌江的历史意义。

  我们的下一站就在百公里之外,不出意外,两个小时就将赶到那里。或许您没有猜错,那是被称为红城的遵义。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621/652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