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那年,参加高考

那年,参加高考

文/王海洋

  我们那时的高中学制是两年。

  刚进校经常开展勤工俭学,夏天拾麦,秋季割草。最强的一次劳动是叠地造田,一干就是十多天。我们的校园就是靠我们几届高中生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

  进入高二,分了科,我选择了文科。那时,不像现在复习资料、题库等辅导书满天飞,资料奇缺。每次段考,学校会对全校前20名进行奖励,奖品就是学校油印的复习资料。

  我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知道上进,老师也很用功。虽然我们的老师大都是高中毕业教高中,但他们很努力,很真诚,实事求是,不会的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琢磨,直到师生都明白。也正是这种实事求是、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才成就我们那一批学生。

  我们学得也很刻苦,很勤奋。那时,在我们师生中流传最广泛的一句话:考上大学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出路,刚刚从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中,进入到一个通过考试跃出农门的时代,大家只有一个心思,考学。只有一个办法,苦读。

  每晚下自习后,用功的学生会点上自制的煤油灯,继续读书做作业做练习。说是煤油灯,其实就是用墨水瓶做成的。拿用过的空墨水瓶,找来一个铁片垫在瓶盖上,从中间钻一个洞,用线绳穿过当灯捻子。掏上毛儿八角,去供销社买来煤油,就可以用了。

  学生中很少有戴手表的,条件好一点的同学,从家里拿来闹钟,放在教室看时间。往往是一坐就到深夜,查夜的老师催几遍,还舍不得去休息,实在困得不行才去睡。

  第二天跑到河里去洗脸,用力擤鼻子,一鼻孔的煤油烟子。

  开始有人说英语按30分记入成绩。学校从县城里请来学习好的县一高学生,教我们英语。为了创造学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的校长带头学英语、说英语。特别是我们的校长一进教室就说,“毕给因各拉斯”,那重重遂平味英语,往往惹得我们忍不住地偷笑。不久,上级又下通知说英语不记入成绩,就不再学习英语。但学过那几句简单对话至今记得。

  高考一日日临近,老师不再一堂堂地讲,可以自由安排,特别我们文科班,记的东西多,相对自由些。

  一位同学的亲戚从洛阳给他寄来一套非常珍贵的复习资料。我们两个很是要好,我经常借他的复习资料看。

  老师要求在校园里复习,不安分的我往往会跑到校外一个空置的烟炕房里,坐在炕道上一个人读了起来。开始还行,读着读着竟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中午,赶快跑回家吃饭。

  恢复高考时间不长,参加高考的人很多,全县分几个考点进行。西部几个公社高中的学生集中在阳丰高中参加高考。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阳丰乡高中。7月7、8、9三天高考,正是大热天,我们只带单子和席子,统一住在阳丰学校教室里。

  成绩出来后,我考了我们学校文科第二名。当时重点是320分,我的成绩是差几分不到三百分,超出大专分数线。那时的人们唯恐走不了,报志愿时都是高分低报。也没有人帮助指点,我自己选了选看了看,觉得汝南师范是一个老牌学校,师资力量肯定不错,对自己学习知识肯定有益,在第一志愿栏里报了汝南师范。我一个堂弟考分和我的分数只差一分,他是理科,报的是新乡师院,就是今天的河师大,结果他成了一名大学生,而我只是一名中专生。

  报了志愿后,在家等了很长时间,家人都着急地催我去学校看看。乡下的学校早已经开学了,怎么还没有录取通知书?但是我心里有底,想超出大专线,报考了一个中专肯定会录取的。

  果然,大概是10月初通知书下到我的手里,我们报到时已是10月中旬。

  如果那年考不上学我准备去当兵,那时我很想当兵。

  经历了高考,也就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选择。

  经历了高考,就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竞争,第一次淘汰。

  经历了高考,你就会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打拼,人的命运要靠自己去努力,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

  父母整日在田间劳作,弟兄们又很多,自己不努力,恐怕永远无法走出黄土地。

  走出家园,才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722/657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