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民俗文化 收藏旧粮票 见证新生活

收藏旧粮票 见证新生活

微信图片_20210831080814

姜雪琴与她收藏的粮票。

微信图片_20210831080843

记者 李贺建 文/图

粮票是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却跻身十大热门收藏之中。粮票,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姜雪琴,工作之余喜欢收藏粮票。“粮票是1955年发行的,我们现在吃的粮食,过去都是要票的。如果没有粮票,意味着吃不上饭。”姜雪琴说,“现在年轻人对粮票没有概念,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我们非常难忘,因为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收藏粮票,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十分匮乏,粮食不像现在能够敞开供应。为解决全民温饱问题,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1953年,国家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全国实行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吃白面,要粮票;炒菜用油,要油票……”姜雪琴说,1960年,国家进入困难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副食品也严重短缺。上世纪60年代初,凭票供应的商品有150多种,可见票的珍贵。那个阶段,吃饭不仅要粮票,就连抽烟喝酒都得有烟票酒票,买一分钱一盒的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那时候粮店把粮票看得比钱都重要,熟人去买粮,钱不够可以把面先带回去,回头再把钱送来即可。粮票不够,就不会卖给你。那个年代,粮票是一家人生活的根本。有钱没粮票,是买不到粮食的。”姜雪琴说:“我现在存的粮票,一部分是家人留下来的,一部分是朋友知道我喜欢,送给我的。”

粮票不再吃香和风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个时候,粮票已经被有眼光的藏家看到了以后的价值,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了。

“收藏粮票,不仅是一种兴趣,更重要的这是驻马店发展的一种实物见证,是一种历史的记载。生于斯,长于斯,想用收藏这种方式见证我们城市的发展进步。”回忆起收藏粮票的初衷,姜雪琴坦言,每一张粮票都书写了岁月留下的故事。

据姜雪琴介绍,半市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农村产妇专用购粮票、老年人专用购粮票、1至3岁小孩专用购粮票、1岁以下婴儿专用购粮票……驻马店粮票有多种规格且粮票具体样式也不同。“那个时候真的是定人定量定规格。”姜雪琴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票等各类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驻马店的粮票是在1996年才真正被取消的。

“以前所有商品都是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不是想买什么就买得到的。再看看现在,商品多、选择多,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买什么都很方便。”姜雪琴感叹道,现在的人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几十年间,中国人购物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经济的变化、国家的强大。

姜雪琴说:“过去的粮票,拿给现在的年轻人看,他们都不一定了解,而恰恰这些东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如今,粮票已经不再被人使用,却在收藏人的手中传承,成为一个家庭、一个时代的记忆。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0831/6621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