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名人库 亲农知农写农为“三农”大业铸丰碑 ——周明理戏剧艺术浅析

亲农知农写农为“三农”大业铸丰碑 ——周明理戏剧艺术浅析

□ 徐则挺

12月9日,我受邀参加周明理戏剧作品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是由黄淮学院天中文化研究院和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黄淮学院樊粹庭豫剧文化研究所、黄淮学院天中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承办的。会上深入研究周明理戏剧作品的艺术特征,总结周明理戏剧创作的成功经验。周明理从事戏剧艺术工作数十年,以写戏为主,兼做导演、剧团管理与电视业务。迄今,周明理已创作戏剧、影视作品六十多部(集),其中被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有《红河绿柳》《小镇风情》《苦婴泪》《追梦》《杨靖宇》《将军的妻子》《桃花村》等三十多部。在这三十多部被搬上舞台的戏剧作品中,《农家嫂子》《农家妹子》《农家媳妇》《家有贤妻》《梨乡妹子》《花好月儿圆》等十二部被拍成戏剧电影即舞台艺术片。此外,他还应社会各界邀约创作并导演了小戏、小品上百个。数十年来,他荣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中国黄河戏剧节金奖等省以上大奖十多次,先后有四部获奖大戏进京展演。作为一个钟情于农民兄弟、钟情于我国“三农”大事业的剧作家,周明理在全国戏剧界和广大农村戏剧舞台、农村电影市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周明理的戏剧艺术活动成为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即“周明理现象”。“周明理现象”值得研究。本文试对“周明理现象”做简要分析。

“周明理现象”的主题。“周明理现象”的主题是一个戏剧作家和中国“三农”大事业、大题材之间的密切关系。周明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直接见证了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叶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大变革,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破题和展开,见证了中国“三农”问题的时代演变。“周明理现象”的典型表现:一是其剧本在全省演出界十分抢手;二是舞台效果好,观众反应热烈;三是在一届戏剧节上往往会有多部周明理的作品被同时上演。周明理同志一贯亲农知农,坚持写农唱农,坚持不懈地为“三农”事业唱赞歌,为广大农民鼓与呼,推出了一系列反应“三农”题材的优秀戏剧和影视作品,受到全国戏剧市场特别是农村电影院线的青睐,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热情欢迎、高度关注、积极评价。

周明理戏剧艺术的根基和源头。周明理家乡所在的平舆县在历史上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车舆文化之乡、太任母爱文化之乡、月旦评文化之乡,是农民英雄陈胜的家乡,是中国周姓名门望族的重要发祥地,平舆还诞生了万道同这样有成就、有建树的戏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这一切都在明理的血脉里浸润了宝贵的文化因子。明理本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尽管明理年纪轻轻就开始为生计奔忙,但一直热爱文艺,有良好的天赋,一上手就从事文化艺术事业,在剧团里摸爬滚打,练就了弥足珍贵的功夫。此后几十年,他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戏剧艺术的研习和操练。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年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回农村生活、调研、观察、体验。说到“周明理现象”,我立即就想到朱熹的一联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周明理的过硬功夫来自哪里?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明理在戏剧艺术上是下过真功夫、下过硬功夫、下过笨功夫的。他能取得今天的成果,绝非侥幸所得,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学习、摸索、体验、研究和积累。明理是艺术上的有心人,在戏剧艺术上更是处处留心、时时琢磨。明理有他的小本本,随时把他感兴趣的东西记下来;明理有他的百宝箱,随时把他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收纳起来。他注重搜集各种生活故事和文学故事,特别注重搜集各种幽默的、生动的、独特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语言,他的百宝箱里保存着成千上万个结构戏剧故事的零部件。明理在戏剧艺术道路上能够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年来,他的戏剧创作能够进入大家公认的勃发期,作品能够在全省和全国获得重要影响,这主要得益于他是一个勤奋的智者,得益于他坚持不懈的默默耕耘,特别是得益于他所下的三种功夫,即真功夫、硬功夫、笨功夫。

“周明理现象”的要点——做人和识人。我和明理相识相交三十多年,是好朋友,就我对明理的了解,“周明理现象”的要点:一在做人,二在识人。做人是为人之道的核心,识人是写戏之道的核心。就这个角度而言,明理做到了德艺双馨。就创作领域而言,我和明理有所不同,虽然我对戏剧也有涉猎,但涉猎不深,我主要是在电视剧方面作探索。明理在戏剧上学养深厚,在电视剧上功夫也不浅。几年前,我市计划推出新编历史舞台剧《皇家驿站》,延揽北京和省会的戏剧大家担纲剧本主创,明理知道我曾构思过一部长篇电视剧《皇家驿站》故事大纲。此剧虽曾几经筹备,但并未投拍,他就主动向有关方面推荐我进入《皇家驿站》戏剧剧本创作班子。明理的这一努力,不仅让我得到一次学习戏剧创作的宝贵机会,也使我在驿站研究方面付出的劳动总算没有白费。明理为人一贯低调、与人为善,先人后己、严以律己,我对此非常欣赏、佩服。再说识人。明理笔下的戏剧人物为什么总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主要是因为明理在识人上下过一番功夫。明理从乡场走进县剧团、县文化馆,后来又闯进专区大码头,他那双艺术家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对人的观察和研究。举凡五行八作、各色人等,一旦进入明理的视野,他都会及时做写生、做素描、做速写,对人性的方方面面,对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加以细心地体察和揣摩。所以,他塑造的戏剧人物总是活灵活现,让人动情,催人泪下。

为了强化对农村各类人物的熟知程度,明理长期坚持深入农村,与农民兄弟保持亲情关系,对“三农”现状了若指掌,知农之苦、知农之乐、知农之忧,知道农村故事的难点、亮点,知道农民的痒点、痛点、纠结点。所以,明理写起戏来不会隔靴搔痒、言不及义,明理的戏剧故事已经深深触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三农”情势的碰撞、交叉、融合、裂变和升华,在明理的戏剧世界里有一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展望明天,明理同志会在既定的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有望成为勾勒现代农人精神风貌、塑造现代农人典型性格的戏剧大师。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1214/6769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