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 >天中文化 >名人库 > “春蕾”绽放花竞艳 心如磐石不言悔——作家周豫琳40年的追梦之旅

“春蕾”绽放花竞艳 心如磐石不言悔——作家周豫琳40年的追梦之旅

记者 郭建光

从1983年高中毕业后的那个夏天,炙热的小屋内几个文学青年萌发创办“春蕾文学社”算起,已经整整过去了30多年;而从少年时代追寻文学梦开始,他如今已经把这个梦做了40余年。他被誉为泌阳县文化先锋,泌阳文化的“活字典”,文学创作颇有建树,非遗文化成果斐然,摄影技术不同凡响。他文思如泉涌,干事往前冲,提携后辈,甘为人梯,业界一派赞誉。他就是泌阳县作家协会主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豫琳。

21

周豫琳。

春燕衔泥——文学的种子向阳而生

20世纪80年代,一本《大众电影》杂志风靡全国。而文学如蛰伏太久的一粒种子,遇雨萌芽,遇风则壮,燃烧着无数文学青年的心。而出生于泌阳县东北角子山南十里地张代庄的周豫琳,几乎从未走出过这片黄土地,而按部就班地读书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顺利读到高中,从而接触了文学,一个美好的梦想在心底展开,他要成为文学家。

“别人能当作家,我为何不能?我一定能!”面对同学们的不屑,年轻气盛的周豫琳丝毫不愿意妥协,更不愿意隐藏。他认为一个人有梦想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梦的人生何谈人生!

很快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就在课堂上旁敲侧击“打击”他,称有些人想当大作家简直是痴人说梦,夏虫不足言冰!被当头棒喝的周豫琳内心反而更加坚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给世人看。

1983年秋天,那个高中毕业落榜的青年,受父母之命与山里一个俊俏的姑娘成婚,而枯燥、繁重的农活并没有消泯他心头对文学的热爱。很快他与同乡文学青年邓敏、赵建林、王金海、王琴、李钊等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部高级编辑张仲可的鼎力支持下,共同创办了中国当代较有影响的民间文学社团——“春蕾文学社”,邓敏任社长,周豫琳出任社刊《春蕾》主编。

简陋的出版条件,刻版、手工油印,等到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春蕾》破壳而出,几个文学青年喜极而泣,那一行行深深浅浅的文字,那一行行流淌自心底的美好,不仅仅点燃着这几个青年的心,也随着邮寄《春蕾》在大江南北的文学爱好者中风靡。

“最繁忙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来稿、来信十几封,拆信、选稿、回信是我们最舒心惬意的事情,从不言苦言累。”尽管走过了近40年的风风雨雨,周豫琳提起往事依旧感慨良久,语气中充满对过往的留恋与怀念。

有一些文学青年,慕名而来,可谓舟车劳顿,跨越千山万水,尽管素未谋面,依然一见如故,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学的魔力。

《春蕾》编印了20多期,周豫琳和文友们历尽艰辛,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备受关注。时任中共驻马店地委书记王德政三次慕名来泌阳看望文学青年;当时的县委书记刘玉轩、县长马太阳、团地委书记邓来法、著名作家南丁、乔典运等都担任文学社顾问,并为《春蕾》题词寄予厚望。为此,青年周豫琳还被评为驻马店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光荣出席了省十次团代会。

 歌声嘹亮——用诗意语言描摹生活

“父亲走时/他的背影/走成一头老犍牛/走成一株苦楝树/走成一方枯风景。父亲的背影/是一尊新树的墓碑/牢牢立在中国农民的坟前/上面变形的碑文/评价褒贬不同。父亲的背影 /是一面猎猎大旗/向古人倾诉什么/向后人昭示什么/向世界宣告什么。父亲的背影/是一面古老的樯帆/有火烧风撕浪扯的穴洞/而他精心地补了又补/开始了更遥远更遥远的航程。”这是周豫琳1987年11月写给父亲的一首名为《父亲的背影》的诗歌,入选《河南新文学大系·诗歌卷》(1917~1995),而他的《豫琳的诗》《周豫琳诗选》《遥远的小山村》《山鹰》等入选《中国当代最佳诗选》《爱情诗三百首》《河南诗歌2009》等数十种选集。

30多年来,周豫琳在公开报刊发表上千篇文学作品,文艺理论30余篇,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市级以上奖项数十次,连续三届获得驻马店市政府文艺成果奖。1998年后,全国几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豫琳的诗》《周豫琳诗选》《周豫琳新作选》《泌水飞歌·周豫琳自选诗》《中国盘古圣地文集》等。2012年9月,他创作的散文《追忆母亲》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与杨绛、王安忆、贾平凹、梁晓声等大家的作品一并列入《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并应邀进京参加了颁奖盛典。

2017年,他新创作的长篇散文《父亲的背影》发表在河南省文联《奔流》第十期上,被读者誉为“为中国现代农民树碑立传”之作。《豫琳的诗》《咿呀学语》《子原·子萱》等,分别选入或发表在《2015河南文学作品选·诗歌卷》《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河南诗人》等;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纪实文学《追忆“75·8”》,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共鸣。

非遗文化——用心托起一份希望

“非遗是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若干年后,当这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老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载于史册,犹如失传的霓裳羽衣曲一样,只能想象,难以再现了。”谈起非遗保护,作为泌阳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周豫琳回忆当初刚刚接手非遗的时候,可谓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

“作为文化工作者,为家乡文化出力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2009年春天,周豫琳告别县文艺创作室负责人工作,带领几位工作人员,奔赴在乡镇的街道村头、农家田间,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采录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全县非遗名录体系。他主编了近百万字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泌阳卷》普查资料,圆满完成了全县的非遗大普查任务。为此,泌阳县文化局和他个人都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在非遗的挖掘调查与研究保护方面,周豫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连续参与了一至十六届的“盘古文化节”活动,撰写的近两万字的《盘古圣地话盘古》一文在报刊连续发表后,影响颇大。同时,他编著了《中国盘古圣地文集》《盘古神话全集》两部约60万字的专著已正式出版。2005年,在泌阳县申报“中国盘古圣地”工作中,半月时间内编印了《中国泌阳盘古山》一书,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论证及申报材料,功不可没。为挖掘泌阳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建设,他还对泌阳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文化遗存等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撰写文史资料数十篇,编著的《范缜史料汇编》一书已出版,还被市县政协聘请为文史研究员。

在周豫琳的努力下,“盘古神话”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遗名录。近年来,泌阳县共申报国家、省、市非遗项目24项、市级以上传承人21人;县政府公布三批县级非遗项目198项,县级传承人120人。仅上报的文字材料,就累积长达30多万字。并多次组织全县非遗项目“付庄提线木偶戏”“河南坠子尹喜派”“泌阳剪纸”“泌阳烙画”等,到市以上参加展演展示,鼓励非遗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为保存传承研究非遗而尽心尽力地工作,受到全县城乡民间艺术传承人的称赞。2017年冬天,周豫琳为编著《王店大装》图文集,和书画家赵清坡等一起,夜以继日地精心设计、装帧制版。年底顺利出版,填补了全市非遗保护成果无图文集的空白。

 镜头语言——另一种视角观世界

1998年11月,周豫琳有幸参加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第六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工商峰会”,其间,抓拍了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等近二十个国家领导人的珍贵镜头,这些图片,后来成为他“名人肖像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豫琳1989年秋天学习摄影,并为开国将军赵峰回泌阳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30年来,他除了用传统胶片拍摄了上万幅风光、纪实、民俗、人像等图片外,数次进京或在外地参加各类活动,接触或拜访国内社会各界杰出人物,为他们拍摄肖像。文艺家王蒙、英若诚、陈爱莲、乔羽、谢铁骊、田成仁、陈强、刘江、于是之、袁世海等;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王选、白春礼、冯长根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马洪、孙尚清、陈佳贵、周叔莲、萧灼基等,这些大都是名标中国史册的人物,却定格在周豫琳的“特殊视角”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1993年之后,周豫琳的部分“名人肖像”及其他摄影作品陆续在《中国文化报》《摄影报》《驻马店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200多幅后,引起关注。90年代中期,在薄山水库全区首届高级摄影培训班期间,中国摄影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摄影组组长蒋铎、原河南摄影家协会主席王世龙先生见到周豫琳的部分“名人肖像”,评价说:“豫琳的许多名人肖像独具个性,让名人们的风采在最佳瞬间定格,不同的肖像,展现出不同的心理世界。” 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他的关于盘古文化的民俗摄影集《盘古风情》,几经磨砺,终于在摄影业最具权威的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被业内专家誉为“三十年磨一剑”。

目前,周豫琳作为全县文学界的带头人,全县文化界的研究保护专家和资深摄影家,他的非凡业绩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数十次获市级以上宣传、文化、文艺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周豫琳被河南省政府高评委破格评审为社会文化系列副研究馆员。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周豫琳敏锐地把握时代的风气之先,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灵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先锋的践行者。

 深度链接

周豫琳,原名周玉林,1966年9月出生于泌阳县下碑寺张代庄,高中毕业,后学习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泌阳作家协会主席。全市五批、全县五至十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泌阳县七至十届政协委员。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1/1217/677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