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健康养生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自伤?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自伤?

“当刀片划向我胳膊的那一刻,心里的痛苦才能得到一些释放,我才能坚持活下去”。15岁的小丽低着头说到,声音很小,但每一字一语都敲打着人心,她心里得有多痛苦,才会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

青少年自伤行为并不少见,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这种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简称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中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为27%,成年后发生率逐渐下降。自伤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切割、烧灼、撞头、掐或抓自己、吞咽危险物品、用尖锐的东西戳身体等。 

首先,青少年自伤行为最常见的动机是调节痛苦情绪,为了缓解和摆脱不良的情绪,比如抑郁、焦虑、愤怒、内疚、自卑、无助、绝望等。

其次,青少年也会通过自伤行为去影响人际关系,试图让自己被看到,引起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比较弱小,有时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容易被忽略、被批评。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想休息或者去看心理医生,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是“小题大做”、“青春期叛逆”、“逃避学习”。只有孩子把问题严重程度升级到伤害自己身体,父母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足够的重视,他们才有可能不去上学、并得到想要的帮助。

我们该如何应对青少年自伤行为?

首先,要充分的认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接纳包容、积极关注的环境。停下来、慢下来、放下评价,试着去看到发生自伤行为时,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情绪如何、身体是怎样难受;看到他们在自伤行为之前已经做出的努力,看到自伤行为在那一刻对他们的意义;试着去理解他们,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

其次,家长不要说教、批判、训斥,这只会把他们推向更痛苦的漩涡。试着陪伴他们,给他们安慰和拥抱,帮他们处理伤口,给他们找创口贴、碘伏消毒液。这并不是鼓励他们这么做,而是表达你的关心。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先理解自伤行为为何发生,看到自伤行为背后的情绪、冲突与动机,家长、老师、同学、青少年自己一起努力,给予接纳、包容、理解与认可,才能促使改变的发生。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李德重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117/682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