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迎新年 话年俗

迎新年 话年俗

记者 李贺建

不同的地区,新年习俗也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驻马店的节日,因有趣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使节日蕴含了绚丽动人的浪漫色彩。在节日中,人们以各种方式来寻求欢快、迎接吉祥。

大年又称元旦,是驻马店也是全民族性的隆重日。“元”是开始,“旦”是太阳升起的意思。“日”与“一”在一起,就是太阳升出地平线的图像。所以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引申为元旦。更准确地说,从正月朔日(不见月亮的一天叫朔)子时起,为一年的开始。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尚书大传略说》记载,夏朝定孟春之月为岁首,称正月和现在相同;商朝则以腊月(十二月)为岁首称正月;周朝以仲冬之月(十月)为岁首称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又以阳春三月为岁首称正月。所以,《春秋·鲁隐公元年》中云:“人君即位,欲其常居有道,故月称正月也。”到汉武帝时,司马迁编《太初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积十二个月为一年,月属阴,故称阴历。《太初历》固定孟春之月为岁首称正月,把元旦定为正月初一,恢复夏朝月份顺序,所以阴历又称夏历;阴历的节令和农事关联密切,又称农历。

元旦怎么又称“年”呢?我们的祖先都是种庄稼的农民,古代就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为一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云:“五谷皆熟为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谷禾一年一熟,于是把岁首称作“年”。这天农民家家团聚,欢声笑语,喜庆丰收,相沿成俗,就是过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阳历,并决定以1912年的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为岁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为区别阴历的元旦(新年),又鉴于这两个元旦(新年)在阴历之春前后,便改称阴历年为“春节”。时至今日,仍惯用阴历。

俗语云“二十八贴画画”。贴门神最早的记载见于晋宗懔《荆楚岁时记》引应劭《风俗通》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茶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门神就是荼与郁的神像。《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宫中闹鬼,李世民被搅得心神不宁,无法安寝。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执剑,一人执鞭,在宫门站岗,宫中果然无事。于是请画家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绘于宫门。后来,百姓争相仿效,于是形成了贴门神的风俗。

春节门户必须焕然一新,所以除贴门神外,还要贴春联。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有篇和晋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相仿的神话。传说东海有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棵桃树,枝向四周伸开,方圆三千里。桃树东北有拱形枝干,弯弯曲曲伸到地面,形成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妖魔,它们出入都要经过此门。天帝为免妖魔到人间骚扰,就派神荼和郁垒两个神将守卫,如有妖魔外出,就抓来喂老虎。于是古代的人们,就用桃木版刻这两尊神像,装饰门上,镇压邪祟。后经转化,从雕刻到画像到写吉祥话语再到画符咒,就叫“桃符”或“门贴”,也可看作春联的源头。

春联,驻马店俗称“对子”。过去常见的“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回竹叶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的春联,且不说内容,其艺术形式就有很大特点,那就是对仗工整、奇巧。春联是独特的民间文学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今改革开放、发展生产成了春联的主旋律。所以春联与生活同步,既有传统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联之外,门外还要贴“出门见喜”,院内还要贴“满院春光”,室内什物要“福、禄、祯、祥”的红绿小方块字,处处呈吉祥如意、喜气盈盈的氛围。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话旧,一边包饺子一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欢歌笑语,这就是传统的“守岁”。

“守岁”也有个古老的传说:玉皇大帝有个小女儿,贤惠善良,同情穷人,悄悄爱上了灶房烧火的小伙子。玉皇大帝知道后勃然大怒,把她打下凡间与烧火的小伙子一起受苦。王母娘娘疼爱女儿,再三说情,玉皇大帝勉强把小伙子封作灶王,人们就把他们称为灶王爷、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经常从天上带些好东西分给穷苦百姓,这又触怒了玉皇大帝,只准她腊月二十三回天宫探亲。

灶王奶奶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民间疾苦,玉皇大帝并不同情,反嫌她一身穷灰,要她立刻下凡。还是王母娘娘讲情,说给她扎把扫帚扫穷灰,给她买点猪肉、鸡、鱼、豆腐、烧酒,让她吃顿饺子再下凡。如此磨磨蹭蹭到除夕,实在磨不过,东西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灶王奶奶就辞别王母娘娘,天黑时离开了天宫。人们都没睡觉,做好吃的等待,迎接灶王奶奶。半夜,灶王奶奶带着给百姓过年的东西回来了,以后相沿成俗,便是“守岁”。

阴历正月初一凌晨,炮声盈耳,曰开门炮,宣告春回大地,除旧布新,喜庆吉祥的一年开始了。诚如王安石《元日》诗所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门庭院落,喜气盈盈,家室内外,焕然一新。一大早,人们忙于做饭、祭祖。从初一到初五,每日饭前都要给祖宗敬酒上香,就是常说的“敬祖宗三杯清酒,孝先人一炉明香”。年初一的早饭也与平日不同,多为饺子、馍或油炸食品。常言“初一清早先下硬,终年到头没有病”,是为了祝愿健康、免除病灾。

早饭后邻居们开始相互拜年了。

拜年是古来的传统,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因椒柏酒、桃汤都有压服邪气,制百鬼的功能。”

正月初一,本村本族的人互相拜贺祝福,到祖宗祭案前叩头。一般来说,家家都要准备芝麻糖、花生、黑枣之类的小食品。好客之家,往往会备烧酒、凉菜,客人都是随饮随走、流水而过。没有战乱的年代,大都在闲散轻松的氛围中度过大年初一。

初二,开始给亲戚拜年,顺序是先老后近,即是先到最长辈的家中,如奶奶或太奶奶的娘家,男方先到女家。拜年的礼物多是糕点、馓子。走亲戚时,多会请客人饮酒。俗语有“无酒不成席”“有酒无菜,不算慢待,有菜无酒,扭头就走。”王驾《社日》诗里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旧时年酒后的写照。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胎记。曾经为了家,我们选择穿越高山大海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今年由于疫情原因,部分人选择留守,就地过年。此心安处即吾乡,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也许能缩短游子与家的距离。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128/684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