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乡土文化乡村记忆 老舅的新年
老舅的新年
记者 梁灵芝
大年初四走舅家,2月4日一大早,我们来到新蔡县佛阁寺镇冯围孜村西塘坡村,给老舅拜年。
老舅吕世明今年70岁,大高个子,眼不花、耳不聋,就是前些年干活儿时伤了腰,这两年腿脚也没以前灵便了。老舅家在村西头,前两年,两个表哥先后盖起了两层小楼,小楼一前一后,在村里也比较显眼,也成了我们找人的坐标。
入村水泥路贯通村子,下水泥路向南走50米就到了舅舅家。舅舅、舅妈在收拾门前的菜地,喊一声,就听见舅妈在大门南边回应:“来啦!”
舅妈捧着一大捧青翠欲滴的绿色蔬菜走进门,边走边说:“知道你们今儿个来,我老早就和好面、盘了馅,就等你们一到开包饺子。地里的青菜新鲜,回头你们带回去,让你妈炒炒,这菜没放化肥。”
小时候,老舅家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过去商品粮户口一人17斤粮票,家里粮食根本不够吃,老舅隔三岔五就把地里种出来的红薯、南瓜、玉米往我家里送。每次放学在大门口见到老舅那台破旧的自行车,我们就知道是舅舅来啦!准欢呼着往家跑,老舅的化肥袋子里装着都是好吃的,带着穗儿的玉米一掐流着汁水、咬一口甜掉牙的甜瓜……舅妈还做的一手香甜的麦仁糟,每次我们都是不吃醉不罢休。
靠着老舅家几亩地的产出,在那些粮食不够吃的年月,妹妹长到1.68米,弟弟甚至长到了1.8米!老舅对我家的扶助不仅限于粮食,那些年,我们兄妹相继升入大学,父母有限的工资当然不够支撑3个大学生,还是老舅卖粮食、卖牲口,连表哥外出务工挣的钱,一齐给我们交了学费……
我妈常说,这辈子再怎么发达都不能忘了老舅,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平时一年到头难得有时间专门去看舅舅,春节放假,咋也得来看看他。
我们就坐下来包饺子,同时打开了话匣子,舅舅家这几年的好生活,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两个表哥跟着老舅学得一手好木匠活儿,下学后就开始走南闯北到处务工,木工匠人多在建筑工地和装修公司干活儿,工资虽然不是最高的,但体力也不是最重的。靠着这个,他们手里有了一些积蓄,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楼。大表哥的大儿子两年前从部队复员回来,现在去上海闯荡了,小儿子去年考上大连一所本科院校;二表哥四个女儿已经分别从大学、中专毕业了,也都在城里企业里上班,小儿子说话也上了初三,要不几年也毕业了;两个表妹都嫁到了城里,也都有挣钱的门路。舅舅舅妈虽然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儿,但现在收、种都靠机器,不需要人下苦力了,地里收成也可争气,种的芝麻、油菜能吃一年油,房子前边开了不大一块菜地,菜也吃不完,送到集上卖,挣的钱够个零花……
“家里挣钱的多了,花钱的少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像你们那时候,吃不饱、上不起学了。咱的孩子都得上学,能上多高就让他上多高。”舅舅说。
在村里走一走,发现村里变化很大,以前那些低矮的土墙砖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平房,间或几座小楼。村里主干道上,错落有致地摆了几组垃圾桶,每天定时有人来干活儿,过去垃圾堆满的沟塘已经平整一新。舅舅说,镇里准备在这里建个小广场。
“有水有电有网,生活条件好多了,要说有啥不方便的,可能就是离城远点。”我说。
舅舅马上告诉我说:“公交站就在村子东头,上城可以坐公交,一天三趟,可方便了。年前因为疫情停了几天,眼下又开通了。”
舅舅家的日子过得好,我们也很开心。门上的春联也不一般: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也不知舅舅从哪淘的,写得真好。
责任编辑:梅雅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207/6847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