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三农资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市农科院院长 孟祥锋

近年来,市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先后选育小麦、花生、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35个,荣获省级、市级成果奖36项,授权国家专利18项,制定地方标准18项。组织开展“院市共建”“四优四化”科技示范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市“三农”工作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市农科院连续15年荣获省农科系统“先进单位”称号,整体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农科系统第一梯队。

2022年,市农科院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科技创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驻”字品牌种业优势,助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种质资源创制

丰富种业创新基础

一是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多渠道、广区域、全方位收集特色鲜明、性状突出的小麦、玉米、花生、芝麻、食用菌等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材料。二是持续强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征集交换具有杂交优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三是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升级改造市农科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短期库,增加库容量,努力争取进入国家、省种质资源库建设名单,成为豫南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四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航天育种、单倍体培养、辐射育种、组织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组织科研力量选育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优质高效新品种,加快抗赤霉病、条锈病小麦和高油酸花生、抗裂蒴芝麻、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特色蔬菜等新品种的创新培育。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夯实种业创新平台

一是加快建设4个基础科研平台。启动建设张坡农场1394亩高标准农业科研试验基地、48亩农业科研创新中心,完善53亩海南加代育种基地基础设施,充实全院生理生化及品质分析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二是持续抓好小麦、花生、芝麻等9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玉米、蔬菜、甘薯杂粮等6个省级综合试验站,大麦、大豆等8个市级综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三是争取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和分子生物育种研究院豫南分中心落户我市。四是在建好陈剑平院士服务站、张新友院士服务站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许为钢院士、李培武院士在我市设立科研平台,引进院士团队最新科技成果,提升我市小麦、花生、芝麻等农作物育种水平,进一步擦亮我市“院士经济”品牌。

加速人才引进培养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坚持“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和“非岗位设置的专业人才不进、非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不进”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和全市“招才引智”活动,广纳人才,计划招引12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充实到科研岗位。二是坚持“请进来”思路,定期邀请陈剑平院士、张新友院士、李培武院士等高水平专家来农科院作学术报告、技术指导,拓展科研人员视野,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三是选派青年专家到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增强创新能力。四是整合项目资金,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行项目第二负责人制度,使年轻同志有职、有权、有责任、有压力,培养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加大对外科技合作

深化种业创新内涵

一是与张新友院士团队合作开展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创制、关键技术研究等开展联合攻关。二是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合作开展“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资源材料创制与应用”项目,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三是与中原学者、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海洋合作开展“抗裂蒴宜机收芝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项目,示范推广抗裂蒴芝麻新品种。四是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张秀荣合作开展“芝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联合攻关,从根本上解决芝麻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

加速种业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与驻研、吨源等种业企业的合作,优先将“驻”字牌农作物新品种向本地种业企业出让或者合作开发,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在本地转移转化。二是加强良种基地建设。结合驻马店市实际需求,研究制定农作物良种基地建设标准,提升良种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与种业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繁制种基地,与种业企业合作实施良种繁育、原种扩繁项目,提高我市自主研发的“驻”字号系列品种的良种繁育率。四是加大科技服务和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依托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院市共建”“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市科技特派员行动等项目,借助驻马店广播电视台、《驻马店日报》等媒体,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新载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充分挖掘优良品种潜能,促进种业高质高效发展。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331/6939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