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劳动课不能沦为“家长作业”
劳动课不能沦为“家长作业”
评论员 吴燏函
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煮饭做菜、种花养禽、收拾整理……中小学学生们有望放下一段时间的笔和电脑,转而拿起锅铲、抹布和浇水壶。
消息一出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的认为学点生活技能挺好的,不仅劳逸结合,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力更生能力,还有益于扭转“学习文化知识比劳动实践更重要”的社会风气。但更多的却是呼吁“请在学校完成,不要回家让家长做”,并担心该政策真正落地后变了味、走了样,劳动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摆拍、小作文、朋友圈打卡等。
长远来看,劳动课可以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和生活带来更多幸福的可能性,甚至会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但这样的好事更需要在实施环节把握好分寸,不要太僵化,以免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压力和焦虑。我们需要看到,很多家长在应付工作和生活时已经焦头烂额、左支右绌,如果不能体谅这一点,存在对抗情绪的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只会更加深刻,育儿端的重重加码也会越来越打消适龄夫妇的二胎、三胎计划。对于孩子来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过去几十年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性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之一,但现在也不能矫枉过正,理想的情况是:对劳动的要求“加”一点,对课本的要求也就“减”一点。
其次,劳动课不能只“活”在课程表上,经常因为“劳动课老师生病了”而缺席,也万万不能流于表面,成为变相的“家长作业”。劳动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更加强调柔性的引导而非刚性的约束,鼓励家长和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定位,自主选择在何种时机、何种场所体验怎样的劳动内容,让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不由自主地爱上劳动、钻研劳动、享受劳动。而一旦劳动教育成为升学、评优等的参考依据,就难免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背道而驰。
总而言之,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的时候需要多点巧思和人情味,争取让每一次改变都成为教育更上一层楼的契机,促成学校、家长、孩子多赢的局面!
责任编辑:付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507/7001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