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母亲的粉浆面条儿(王彦林)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母亲的粉浆面条儿(王彦林)

我母亲做的粉浆面条儿非常好吃,因为得到过真传。民国时期,裹小脚的太姥姥一家在上蔡县城东关开了个饭店,专卖粉浆面条,味道正宗,香飘八方,好吃不贵,生意兴隆。在战乱的年代里,小小的饭店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又给家里置办了田产。

父母退休后去郑州居住了几年,不习惯城市的喧嚣,八十多岁的二老又回到了上蔡老家的乡下居住。2021年5月,因疫情防控,我几个月没有回老家了。解封后,我给母亲打电话说要回去看望二老,母亲非常高兴,要给我做粉浆面条儿。我一听,瞬间勾起了无尽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才会做一顿粉浆面条儿。正宗的上蔡粉浆面条儿制作程序繁琐,选用食材考究。先精选扁豆泡上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发好的扁豆磨成浆。磨浆的工具是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小石磨,家乡叫“花磨子”,磨豆浆也叫“拐花磨子”,做粉浆面条儿都会拐粉浆。

小时候,每次拐粉浆,我都会跟着妈妈一起去全村唯一有小花磨的人家。由于人多磨少,我们要排队等候。磨在邻居家的院子里,旁边儿有一棵花椒树,树下是一片茂盛的十香菜。花椒的叶子和十香菜是做粉浆不可缺少的调料,妈妈会在磨粉浆的时候征得主人的同意,顺便揪上几片花椒叶儿和十香菜。

接下来是把磨好的扁豆浆用细布过滤。过滤好的浆要沉淀一会儿,因为扁豆含有丰富的淀粉,如果不让淀粉沉淀出来,直接倒入锅中煮浆容易煳。在等待浆水沉淀的间隙,母亲会舀一碗粉浆和面,这比用清水和面擀成的面条更耐煮更筋道。我也会去帮忙,把泡发好的芝麻叶淘洗几遍,洗净后,母亲就用盐、香油、姜丝、葱花等腌制起来。

粉浆沉淀好,母亲已经擀好了面条。她把扁豆浆水倒入锅中,再往锅里依次投入茴香、十香、藿香、香椿叶、花椒叶等,我便开始了点火烧锅。家里的锅一般都是子母锅,前面是大锅,后面是小锅,后锅是利用前面大锅的余热烧热的。这时,母亲把过滤出来的粉渣放入葱、姜、十香菜、小茴香、盐,揉揉拍成饼子,在后锅里炕着,直到两面金黄,又香又营养的粉渣小饼就出锅了。我边烧火边把干辣椒放在灶膛里,烧得外皮鼓胀香气四溢,拿出来配上炒熟的芝麻在石臼里捣碎,一会儿撒在粉浆面条上增味。

粉浆沸腾了,母亲把面条下到锅里,盖上锅盖,等再次开锅的时候用筷子打散一下面条儿,倒入腌制好的芝麻叶,用勺子不停地搅动,直到再次开锅,淋入香油,放入荆芥、韭菜、芝麻椒盐,美味的粉浆面条就做好了。

有时候中午的粉浆面条吃不完,剩饭就放在锅里。我放学回来,趁着余温,再盛一碗,从房檐下的蒜瓣辫子上薅一骨朵蒜,蹲在树下,美美地吃一口蒜瓣喝一口粉浆面条,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我每次吃粉浆面条儿的时候,都会赞叹先人们的智慧,在填不饱肚子的年代里,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把粗粮做得这样精致,是多么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啊!

我把母亲做粉浆面条儿的工序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咱不能丢啊!我要把上蔡传统名吃粉浆面条儿的做法传承下来,那一根根面条,是故乡的情思,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

(作者单位:驻马店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501/7003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