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母亲的园子 (王柳茵)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母亲的园子 (王柳茵)

春天来了,母亲在她绿意盎然的园子里,种下一棵棵幼苗,播种一个个希望。春风吹起她的银发,也晕染开她的笑意。她脚下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然而岁月沧桑,流年飞逝。现在,这一幕,只能在我的记忆里永存了。

——题记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一个特别勤劳的人。

她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柴做饭,打扫庭院,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农忙时节还要去田里干活,割麦种豆,拾棉花掰玉米。

父亲十六岁拜师学艺,与母亲结婚时仍在综合厂上班。微薄的工资虽能补贴家用,但也把繁重而琐碎的家务,扔给了母亲。

母亲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但仍凭羸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土坯房里,虽简陋却温暖。

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有几株梨树和桃树。每年春天,果树开花了,红的红,白的白,明艳动人。母亲在梨树下洗衣服,风吹落花瓣,映着她年轻的面庞,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好看。

最妙的是夏季,青涩的桃子在岁月的催促下羞红了脸颊,躲在繁盛的绿叶中,不停地飘散着诱人的香气。夏日酷暑,母亲怕热着孩子,就在桃树下摊开凉席,让我和姐姐们在树下读书、学习。写完作业的我们如何能拒绝桃子的诱惑呢?我们便搬来小板凳,踩上去摘几个半熟的桃子,然后一边读书,一边品尝桃子的鲜美。

秋风习习,金黄的梨子又演绎了另一种成熟与诱惑。甜津津、凉丝丝的梨子,也是我们童年的美味。

小时候的家,是一方丰硕的果园,母亲用她亲手栽种的一棵棵果树,给予了贫苦生活一丝慰藉。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农村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从综合厂回来,我们家也分了到了土地。

然而父亲只会打铁,不善农桑。母亲协助父亲种地,又在农闲的时候,支起了铁匠炉,锻打一些钉耙、锄头、镰刀等农具,然后由母亲带到集市上卖掉。

渐渐长大的我们上了初中、高中。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幸而父亲还有一门手艺,来贴补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日子依然还是捉襟见肘。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击垮母亲,她在院子的一角开辟出一片菜园。一年四季,院子里绿油油的,长长的豆角,水汪汪的萝卜,还有鲜嫩的白菜、青青的菠菜。无论是周末还是放假回家,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烧一些可口的饭菜。那饭菜,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熨贴了我们的心灵,在艰难的生活里,给予我们丰富的回忆。

母亲常常遗憾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所以她一心挣钱供我们上学,对我们的学习格外重视。我们姐妹几个都是女孩,在重男轻女的农村,是被人看不起和嘲笑的,但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要争气,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后来,我们姐妹相继考上了大学,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向远方,毕业以后上班、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的足迹始终走不出对家的眷恋和牵挂。我们很庆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努力的人都有机会改变命运。我们也特别感谢母亲,始终给予我们前行的动力与勇气。

父亲去世后,母亲仍固执地留在小院里。晚年的她,将全部的情感寄托在种菜上。每天迎着朝阳暮色,黄瓜开了花,西瓜长了芽,玉米抽了须,番茄红了果。她的目光注视着菜园,生命的热情,在这一片耕耘的土地上深情地绽放。

每次接到她让我回去带菜的电话,我就知道该回家看望母亲了。回家拿菜,这是我和母亲爱的密语。年轻时,母亲用她的一切为孩子谋划生活和未来;年老时,母亲仍在释放生命的光和热,用新鲜的蔬菜表达着对孩子最无私的爱和牵挂。

怕母亲过于劳累,我也建议在院子里多种些花儿,木香、木槿、月季、鸢尾……让母亲在盛开的花儿中享受生活的安闲与美好。从此,母亲对我的召唤中又多一条:“你种的花儿开了,快回来看花吧!”

然而这样的召唤,有一天戛然而止,母亲和我们在人群中走散了。院子里的花和菜都在,可是我们再也听不到她呼唤的声音了。

母亲走后,我不忍小院荒芜,将菜园变成了花园。我在园子里追求她的足迹,翻过的泥土、踏过的脚印、剪过的葡萄架,都记录了母亲一生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她从青春到暮年的人生境遇,更是我和她能够在这人世间重逢的最后交集。

而今,大姐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二姐的孩子大学毕业选择在北京打拼,我家的孩子本科即将毕业备考研究生,小妹的孩子在上海读书成绩优异。父母用他们一生的辛苦,用对教育的执着,改变了我们这个普通农家两代人的命运。我们更庆幸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大踏步迎来了属于每个人的幸福。

在盛开的木香花架下,在蓝色鸢尾的花海里,我仿佛看到母亲正饱含笑意,盈盈欲语。

母亲的园子,一年四季,仍旧生长着她绵长深沉的爱意。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涧头乡小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13/700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