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供销社的变迁(曹洋)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供销社的变迁(曹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祖辈们日思夜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虽然早已实现,但这趟改革开放的列车,仍然在不断提速,朝着小康社会的目的地奔跑疾驰。

时间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横山街,是个小镇集贸中心,虽然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已过去,街边的一些个体门店也崭露头角,但供销社在集镇上,依然是最受顾客欢迎的商店,任何门店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

梧桐掩映下的供销社,在风雨侵蚀中,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包裹在门窗上的油漆,也已失去了亮丽光泽;水泥包浆的砖砌柜台在长年累月的摩擦中,表面已是锃亮乌黑。柜台后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虽然显得拥挤,但是分类有序。冷色调的毛呢、的确良布匹,成捆地摆在柜台上,旁边的一对年轻男女和媒人,在为撕扯几尺布争论着,角落里的那两口盛着醋与酱油的瓮缸外面,早已被溅出的液体染成了深褐色。

整个屋子里,弥漫着诱人的蔗糖气息,还夹杂着一丝煤油气味,我喜欢闻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每次来,总是会深深地吸上几口,让我那贪婪的嗅觉来满足我那饥饿的味觉。

时间步入了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些不甘平庸的人们,有头脑的就下海闯荡,而不敢出去闯的,则在家里做起了小买卖。

遂嵖公路从村前穿过,村里的陈毛在公路旁盖了两间瓦房,开了个代销店。这代销店里的商品,与供销社比起来虽然相差甚远,但还是能够满足村里人们的日常需求,有香烟、白酒、饼干、罐头、肥皂、味精、火柴、灯泡等,极大地方便了乡亲们的生活。

这个代销店,人气十足,每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会聚集在这里闲聊,偶尔,我还能从那垃圾堆里扒拉出来几枚硬币。

……

在匆匆时光中,跨进了21世纪,村子还是那个庄,只是年轻人纷纷被卷入了打工潮,过上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平日的村子,抬头是老人,低头是孩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村子才会沸腾,但还没等年过完,村子再次如空城一般,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在时代浪潮中,陈毛放弃了代销店的营生,外出经营起了废品收购生意,而那昔日令人流连忘返的供销社,也逐渐没落,风光不再。

供销社,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随着它那璀璨光环的褪去,市场也催生出了许多新鲜事物。

超市,是超级集市,它俨然就是供销社的升级版。它冬暖夏凉,商品繁多,价格直观,可挑可比性更强。超市,一度成为人们闲暇之余必去的场所。

然而,信息化时代来得太快,交易结算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以往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逐渐消失在了电子支付的海洋里。

前些天,我在超市购物出来结算,前面的年轻人都拿着手机晃一下子便扬长而去。等我递上钞票时,服务员有些为难和尴尬,她说这是网银支付柜台,让我到现金柜台去结算。

我更尴尬,是我错了吗?是的,谁都没有错,是我的脑子没跟上时代,步子没撵上潮流。

快,社会转型太快。谁曾想到,那传说中的无人收银超市竟然真的成了现实,听说生意还出奇地好。

有人说,只需携带一部手机,便可游遍中国。

我说,不用手机,扛着脸就行,脸就是钱。

你还在为跑遍大街小巷买不到东西而发愁吗?如果有,我只能说,你out了!

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主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即使农村的老年人不会网购,也可以通过淘宝来代购,各类农资、商品任由挑选,坐家不动就会送货上门。

同事老孙,是个购物狂,大到空调,小到拖把,他都是网购,甚至连几块钱一个的灯泡儿,他都懒得上街,我说:“老孙你真够损的,这够人家的跑腿费吗?”

他感慨地说:“好,网络真是好。”

时代变迁,岁月沉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我虽然生在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是我庆幸,我活在了这个遍地春风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遂平县信访局)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09/7004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