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诗礼家风代代传(孔祥涛)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诗礼家风代代传(孔祥涛)

我姓孔,“祥”字辈,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以“诗礼传家”的教子故事开启了孔氏家族的“庭训”家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孔氏家族秉承着“诗礼传家”的祖训,成为世代相传的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的宿鸭湖西岸,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孔。我记事时,每到过年贴春联,各家都会在大门或中堂上方贴上“诗礼传家”四个大字。我当时年纪小,不理解“诗礼传家”的涵义,长大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故事。诗礼传家源于《论语•季氏》,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孔鲤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孔鲤:“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孔鲤开始学习诗。不久,孔子又站在庭中,孔鲤又从他面前走过,孔子问孔鲤:“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诗礼庭训”。

孔子为孔氏家族留下了“诗礼传家”的好家风,这是他为后人划出的两条人生底线,我把它概括为“学文化,守规矩”。家风对人们有着直接的影响,回顾我的家庭,也正是印证了“诗礼传家”的家训。

我家世代农民,爷爷那一辈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我的大伯和父成了爷爷的希望。大伯12岁那年,爷爷就把他送到家中比较殷实的舅爷家读私塾,9岁的父亲在家割草放牛。大伯自幼聪慧,学习刻苦,断断续续上了四年私塾。1948年11月,汝南县尚未解放,解放军在汝南城西寨头集设立兵站,能写会算的大伯刚满16岁就毅然参加了革命。

解放后,大伯积极投身到剿匪反霸、征兵、征粮、支援前线、打土豪分田地、组织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等工作,他积极肯干,深得党组织的信任和器重,先后担任财粮文书、乡长、区宣传委员、县纪委秘书等职,曾被评选为省模范干部,受到省政府嘉奖。1954年秋,经省政府报请中南行政委员会同意,23岁的大伯被正式任命为汝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副县长。后来,大伯先后调任驻马店地区水利局局长、地区行署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等职。

我的父亲也于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虽然他识字不多,但他虚心好学,走上了领导岗位后,通过坚持自学,达到了高小学习水平。

在“诗礼传家”家风的影响下,大伯和父亲热爱学习,勤于动笔,挤时间补习初中高中课程。党组织培养他们上党校、干校、河南行政学院。大伯离休后身患多种疾病,做过3次手术,但他每天坚持学习,78岁时还购买了电脑学习上网。他主编了《驻马店地区水利志》、《驻马店地区75•8抗洪志》,收集整理有关资料200多万字,撰写发表各类文稿70多篇。

大伯和父亲都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一生生活简朴,为政清廉,始终保持革命本色。我曾听大伯讲过一件往事。有一次他到宿鸭湖水库检查工作,水库负责人顺便给他送几条鱼,被他从吉普车上掂下来,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父亲也曾讲他在县委工作时,有一次他和同事去公社检查工作,遇到天下大雨,县委办给每人发了一件雨衣,父亲回来后及时上交了,同事说他太实诚,他却说公家的便宜一分钱也不能占。

如今,大伯和父亲已先后离开人世,他们的言传身教却始终影响着子孙们。子孙中先后有4人考上大专,5人考上本科,1人考上研究生,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每年过春节贴春联,我都是自编自写一副对联,并把横批“诗礼传家”贴在自家大门上方。我用“诗礼传家”作为微信网名,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家训。

2013年我主编了《驻马店孔氏家谱》,在传承祖训的基础上,拟定了《驻马店孔氏新家训》,其中写道“诗礼传家,忠厚良言。崇文重教,卓识远见;遵纪守法,道德在先。文明礼貌,劣习莫沾……”。我的女儿、儿子大学毕业后都考入机关单位上班,我要求孩子们要把修身作为第一要务,为人要刻苦勤奋、乐于奉献,干净做人、清白做事,这就是对家风最好的传承。2018年1月,我家被评为汝南县第一届“文明家庭”称号。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我一定会努力将“诗礼传家”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汝南县三桥镇政府)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10/7006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