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建房记(朱国喜)

建房记(朱国喜)

看了电视剧《人世间》之后,我感慨良多。我家与房屋有关的种种过往,如同电视剧里为生存、为住房而持续奋斗的“光字片”的周家及其邻居们一样,在我的记忆里一帧帧闪过,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我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第一次翻建房屋,在生产队队长主持下,村里的男同志都来帮忙,才盖起了四间草顶土坯房。淮草是从山上割来的,土坯的原料来自稻田。那时我家刚刚能够填饱肚子,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为子女交学费都困难,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就地取材。记忆中,我家的院墙齐腰高,是用从山上采集的石头垒的,院门用一个简单的木栅栏隔着,防止猪跑出去祸害生产队里的庄稼。

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家里的草房才有了些变化。瓦接檐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房屋,也就是在前后坡房檐处苫了瓦,的确好看不少。土坯草房看起来不美观,但是冬暖夏凉。午夜,父亲在院子里纳凉,有时自言自语,梦想着总有一天要住上瓦房。

上世纪80年代,我家终于住上了瓦房。墙还是二尺多厚的土坯墙,后墙却用青砖包了起来,即所谓的“砖包墙”。砖是父亲自己制的,起土、和泥、脱坯、晾干、装窑、烧窑、洇窑、出窑……所有工序都由父亲一人完成。瓦是买来的灰色水泥瓦,结实耐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人而言,能有这样一座房子就很不错了。

为了供四个孩子读书,父亲十几年没有再修房盖屋,用辛苦攒下的钱把哥哥送到了军校,把姐姐送进省城棉纺企业,又供我和弟弟读了大学。孩子出息了,我们的房屋在小山村里却逐渐落伍,邻居们陆续把瓦房换成了平房,把平房改建成二层小楼,我家却依然住着“二代房”,严格意义上说,因为是土坯墙,“二代房”也算不上。

然而,父亲不以为意,他和母亲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方圆十几里没有不知道我们家的——我是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吃“国库粮”的学生,弟弟是镇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哥哥是副厅级干部。

光阴荏苒,进入新世纪,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有了些积蓄,盖了两间东屋,青砖红瓦,几年后又把两间东屋翻修成平房,还安装了空调和闭路电视,房顶架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他和母亲依然睡在老屋里,说老屋冬暖夏凉,舒服。我们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里,早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多次请他们进城安享晚年,他们都不同意,理由自然是在农村住惯了,有菜地侍弄,有熟人相伴,还可以串门聊天,晒太阳也方便。

2020年,我家住房迎来史上最大变化。我们村新建房都要按镇里统一规划,盖成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我家处在村庄最前边,与村里建起的越来越多的新式楼房比起来,那座土坯房显得异常另类。为了提高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也为了配合镇村工作大局,我们推倒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建起了一座宽敞的别墅式二层小楼,门口挂上红灯笼,院里植树种草,养花修池,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儿女们共同努力下,耄耋之年的父母总算了了一桩心愿,住上了美观、坚固的自建房,过上了表里如一的光鲜日子。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纪委监委)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11/7006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