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父亲的烟卷(李月强)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父亲的烟卷(李月强)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副春联是父亲写的。上联:勤是摇钱树。下联:俭是聚宝盆。横批:勤俭持家。
这副对联也是父亲一生的写照。父亲一生勤劳,如今七十多岁了还闲不住。父亲很节俭,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我们姐妹给他买回新衣服,不穿,说串门走亲戚时才穿新衣,干活时穿新衣手脚扒拉不开,哪像个干活人?可自从母亲生病后他几乎出不去门,穿新衣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次父亲出门时换了皮鞋,下雨天到城里,没到地方先给我打电话。原因是走不了了,鞋子坏了。那双皮鞋是当年我从北京回来时给他买的,木箱里放了五六年,放成旧皮鞋了,一沾水开胶了。
平时我回家带吃的喝的,他训我乱花钱,但如果我拿出的是烟,他脸色立刻晴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没离开过烟卷,当初条件不好,毛儿八分一盒的烟卷他也很少买,多是买来烟叶自己卷,哥哥姐姐的旧本子都让他卷烟抽了。有时烟叶没了,他找张纸抻平,地上找几片树叶碾碎做烟丝,也成了烟卷。看着父亲满足的神情,我在想树叶的味道怎么样呢?烟叶和树叶都是植物的叶子,嗯,味道应该差不多。只是树叶做的烟卷要么点不着火,要么点着火很快又灭了,灭了火的烟卷父亲也能叼半天。
我一直记得父亲卷烟时的情景。一张皱皱巴巴的纸被他在腿上抻了又抻,压了又压,平展后放一边。父亲拿出烟叶,一点点揉碎,放在展开的纸上,择去烟梗。然后他两手掂起纸,抖搂着把烟丝赶匀,赶成对角线,这样卷出的烟卷会长一些。烟卷的接口是小三角,用舌尖走一下,打湿了才结实。儿时的我望着父亲的烟卷发现了很多秘密:今儿的烟卷细了,细得像根麦秆似的,那肯定是烟叶没了;明儿的烟卷短粗,像个老豆虫,不用说烟叶是有了,可卷烟的纸张又没了。
土地到户后,父亲很少卷烟了,买一毛两毛一盒的“大前门”“三门峡”“喜梅”。后来,父亲开始买一块多一盒的香烟,“春雷”抽得多,现在他抽的是五块钱一盒的“红旗渠”。我打工第一年回来买了一条一百五十块钱的“金芒果”,父亲舍不得抽,半年后霉了。
这几年,姊妹回家都会给父亲买烟抽。父亲放出话,不许买贵的,贵的抽不习惯,他只抽五块钱一盒的“红旗渠”。不让买贵的,不代表不喜欢抽贵的。一次,我带回家一盒“芙蓉王”,软盒的。回到家后我把吃的喝的一样一样往外拿,父亲一旁站着,他不看吃的,歪着头往包里瞅。七十多岁的父亲眼尖得很,他看见了那盒烟,伸手拿去,笑嘻嘻地进厨房烧火去了。
“你不是不抽好烟吗?十块钱一盒的你就嫌贵。别抽了,把这盒还给我,我保证给你买两条‘红旗渠’”。
“我抽盒好的咋了?”
父亲打开烟盒,抽出一支,叼在嘴角。他从灶膛里取出一截正燃着的柴火棍点着烟,一脸惬意。
父亲一生离不开烟,当初田野里劳动几乎全是原始的肩挑手提,赶上天气不好,人连轴转,体力透支严重,疲惫不堪。这时,父亲不是回家歇息,而是蹲下身抽支烟,起身时又精神了。每次面对生活困难时,母亲唠叨不停,父亲倚在墙根或树根处慢吞吞卷着烟,脸上看不出多少变化。父亲手里的烟很快没了,接着再卷,一口接一口,一支接一支。
大了以后我渐渐明白了,当年的父亲是把生活的艰辛与苦难都卷进了烟卷里,吸进了肚子里,吐出的烟雾弯弯曲曲,汇成了一条小河,流向远方。
我们不再劝父亲戒烟,七十六岁了,随他吧。如今,田野早已实现了机械化,父亲不用那么辛苦了,庄稼收获的季节,我们都会回家帮忙。现在,我喜欢看父亲叼着烟卷在田野里转悠的模样,时代的变迁在那明明灭灭的烟火星中模糊又清晰。
(作者单位:自由职业者)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03/700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