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喜欢捡柴的母亲(李金胜)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喜欢捡柴的母亲(李金胜)
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乡下,一方清静的小院,大片温暖的阳光。
年纪大了,农活干不动了,母亲只能在路边溜达溜达,树林里转悠转悠。从外边回来,她手里总要捡几个枯树枝,堆放在院子里。如今的农村很少烧柴了,路旁树下落的那些枝杈,别人看都不看,更不用说捡了。但母亲的目光却总停留在那些树枝上,看见就要往院里捡,时间长了,院子里都堆积如小山了。
我曾劝母亲说:“别捡它了,现在做饭多方便啊,有电还有煤气,根本用不着木柴烧锅啦。”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放那里吧,冬天烤个火,万一哪天烧个地锅也能用得上。”
我知道母亲对柴情有独钟的原因。作为一名生活在平原的家庭主妇,她能更深刻地理解“柴”排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首位。更何况,改革开放前,每家只能从生产队里分到几捆蜀黍秆、一堆豆秆。一日三餐,烧柴就是揪心的大问题。所以,农闲之际,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去捡柴。麦罢,去地里一撮一撮地薅麦茬。秋风起,去树林里一耙一耙地搂树叶。放学回来,我们总要拿着镰刀,去沟壑沿割些黄蒿。赶上个大风天,去树林里捡上刮折的树枝回来,那真如获至宝。
晴天,柴火干燥,母亲就用一些草末、碎树叶当柴。然而,低矮的厨房里,常常烟雾弥漫,母亲被熏得泪流不止。阴雨天,柴潮湿,有时候火都引不着,满屋子烟,看不见人。就这,还常常没有柴烧。听母亲说,我们小的时候,一年冬天,连阴了一个月,家里一点能烧的柴都没有了。父亲拿起斧子,把家里唯一的一只大木柜劈了当柴烧了。我听了以后,心里总幻想着家里柴成堆,永远也烧不完。
我现在能理解母亲的心情,平时回家,就和她一起在房前屋后捡些柴,用斧头剁成一样长。母亲用细麻绳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厨房里堆满,空屋子里码一排,院子里垛一垛。
前一阵子,确山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道路两旁的树木统一规划,换成了清一色香樟树。原来的杨树、洋槐树全部伐掉,大树拉走了,留下一地的小树枝。母亲弯下腰一根一根地捡回来。我有空回家,就帮母亲把树枝截好,捆成捆,在院子里码得整整齐齐。为了防雨,母亲还找块塑料布盖上去。
母亲说,看着院子里、厨房里几垛齐整整、干蹦蹦的柴,心里踏实。
(作者单位:确山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401/7006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