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守志节俭家风传(张春焕)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守志节俭家风传(张春焕)
爷爷兄弟三人,大爷爷曾任空十军参谋长,三爷爷曾是队长。曾祖父是农民,曾祖母出身于书香门第,经常教导孩子“人穷志不短”,做人要清贫守志、勤劳节俭。
大爷爷1937年参加革命,党组织看他觉悟很高,决定送他去延安深造。由于党内经费紧张,路上要自己准备干粮,曾祖父知道家里已经没有一粒粮食了,便步行几十公里去借粮食,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当他背着粮食到家时已经半夜了,大爷爷看到曾祖父血肉模糊的双脚和鞋底粘在一起,忍不住抱着父亲泪流满面。曾祖父叮嘱大爷爷:“儿啊!再苦再难都要扛得住,要有志气,有骨气,好好干,解放穷苦人民。”大爷爷眼含热泪告别家人,带着干粮奔赴延安。大爷爷牢记家人的嘱托,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第一位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曾荣获国家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大爷爷荣获的勋章(右下角图片上:前排左一是我的大爷爷,左二是董存瑞的父亲) 作者供图
大爷爷一直牢记着“清贫守志、勤俭节约”的家风,一顶帽子戴了十来年也不舍得买新的。后辈们也耳濡目染,在工作中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我爸是一位老党员,他当过基层村干部,任职期间,经常走村访户,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过年时,老百姓没钱买春联,爸爸就去街上买了毛笔和红纸,挨家挨户免费给父老乡亲们写春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原来属于村集体的牲口(牛、马、驴等)实行“抓阄”分配到各家各户,爸爸和另一位村干部负责此事。那时,好牲口可以让一个家庭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另一名村干部找我爸商量,想通过把两个号码留下来、不参与“抓阄”的方法,一家留一头村里最好的牲口。耿直的爸爸死活不同意这种做法,他坚定地说:“就算这个官不当了,也不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从此爸爸就有了一个“死心眼”的绰号。
每每谈起这件事,爸爸就对我们说,要时刻把长辈的叮嘱记心间,家里再穷也不能丢了做人的志气和骨气。
大爷爷的帽子 作者供图
后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从最早吃窝窝头、杂粮面,到后来吃白面馒头,心想不用再那么省吃俭用了吧!可是爸妈却一直告诫我们“穷时守志、富时节俭”。
参加工作后,每次发工资时,就想着给爸妈买点好吃的,买几件新衣服,但是每次都会被爸妈“教训一番”。爸爸经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胡乱花钱。”长辈们一直保持的这种好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和我的孩子。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会时刻谨记长辈教诲,同时教育我的孩子,勤俭持家、清白做人,把“守志节俭”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平舆县县直幼儿园)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513/7036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