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健康养生 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分析

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分析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美国成人约30%~50%患有失眠症,我国则有约10%左右的成年人患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感、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常见原因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

一、最初的失眠体验是失眠症形成的关键: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不适宜的防护手段等,这些负性情绪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难以入睡时,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对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不利,结果常导致入睡前紧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质量下降。

二、人格特征:初次出现失眠症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在演变成为失眠症过程中,其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人格特征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癔症,对外界压力是内化,而不是外倾或发泄,将愤怒不安转向压抑与自责,而不是攻击或敌对,也就是说失眠是一个内化心理冲突的结果,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唤醒,依次在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唤醒和生理活动加强而发生。

三、失眠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对失眠的过分关注,强求睡眠时间的刻板化,甚至认为睡的越多越好,对梦的紧张,失眠后过多卧床休息。睡眠感缺失又称为相对睡眠感觉剥夺,对已经过去的睡眠时间做出不正确的时间判断和错误体验,为了主宰自己睡眠不足,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情况,对不足的睡眠,形成恶性循环。

四、焦虑对睡眠症的生理心理影响:“失眠给我带来的痛苦太大了”,这是许多患者经常说的,他们抱怨失眠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应状态,有研究证明,过分关注失眠会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要比认为失眠不影响白天生活质量的患者症状要重,痛苦明显,治疗效果要慢。

总之,失眠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效果。因此,长期服用各种安眠药物,只能使睡眠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纠正,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所以,心理治疗,对改善失眠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陈家欣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530/7043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