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小记者 名师大讲堂
名师大讲堂
郁素娟,驻马店市第二十七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开发区优秀教师,驻马店市优秀班主任,驻马店市文明教师,驻马店市教学标兵,作为第一作者参与多项市级课题并已结项。
培养猜想意识 激发创造潜能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地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思考和直觉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定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著名的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掷一掷》为例。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活动的引入可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估判能力。因此这节课必须通过手脑并用才能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来达成教学目标:
设置问题质疑猜想的开始
从游戏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比如,教师提出规则:同时掷出两个骰子,它们的和会出现哪些结果?学生猜想结果,可能掷出的结果共有11个,教师选择了其中的5个,而学生可选的有6个,所以学生认为自己赢的可能性比老师大。这里,教材设置了一个悬念,为学生进行猜想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发现问题实验猜想的深入
当实验结果与事先估计结果相矛盾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先通过有限次的实验,对结果有一个初步的猜想,然后通过相对严密的“数学化”过程,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例如,让学生思考掷出的和有多少种可能性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掷一掷,看看能掷出哪些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组合”的知识,说说可能得到哪些和,为什么不可能是1和13。当学生通过统计有限次数的实验结果,看到掷出的和在2至12的中间位置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两端的可能性比较小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组合”的角度去思考原因,使学生理解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各种组合的多少决定的。
解决问题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发现问题后,师生必然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较为圆满地解决“为什么老师赢的次数多”的问题,并总结出“想学好数学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的道理,引导学生去解开生活中的小秘密。最后的摸奖游戏,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课堂上通过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到底有怎样规律。分别通过:故事激趣,引出问题;问题驱动,展开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全课小结,学生畅谈感受,来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数学活动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精心设计,分别通过第一步教师和学生示范游戏,第二步学生小组内游戏,第三步进行理论论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张力和吸引力。
责任编辑:付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601/7049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