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文化资讯文化风采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记忆中的缝纫机(李东珂)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记忆中的缝纫机(李东珂)

在我的孩童时代,缝纫机于我而言,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在幼时的我眼中,那转动的轮子,仿佛一架酷炫的风车;机身上的各种零件,是我手里千变万化的积木;方正的台板,是我启蒙阶段的书桌;灵活的踏板,则是带给我无穷乐趣的摇摇椅。

这样集玩具和生活用具功能于一身的缝纫机,在我家有很多很多。因为从爷爷那一辈,我们家就开始经营缝纫机店。缝纫机的故事,也要从爷爷那辈开始讲起。

上世纪70年代,爷爷凭借着一身走南闯北的豪气和胆色,以裁缝的出身,转型为一位缝纫机修理师傅,在各个村落之间,做起了“游击”似的修理生意。

一辆老式自行车,一个自制铁皮箱,一些修理工具和简单的零件,便是爷爷走街串巷的全部家当。当时农村经济水平普遍落后,缝纫机并不是家家都有的物件,碰上需要修理的缝纫机,更是难上加难。为了维持一大家的生计,爷爷从一个村落骑到另一个村落,常常一出门便是一个月。听爸爸说,小时候,他最期待的,便是听到爷爷回家时,从院墙外传来的车铃声。

上世纪80年代,爸爸长成了少年模样。那时在农村,老人们常说,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比什么都强。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爸爸离开校园后便以学徒的身份,跟随在爷爷身后。听爸爸回忆,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碰到善良淳朴的乡亲,拿到修理费之后,也许会留一顿家常便饭,若是不幸遇到那不讲道理的人家,找借口扣下修理费不说,还会被恶狠狠地赶出去,只能饿着肚子继续奔波。在这样的境况下,那时的爸爸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技术,以后帮助爷爷开一家自己的店,有了门头,就再也不怕被人欺负了!

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在爷爷的带领下,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店面。那时候正赶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好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缝纫机也开始普及,甚至成为了结婚必备的几大件之一。生意越来越好,几个伯伯也相继在附近的城市开起了自己的缝纫机门店。而爸爸,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履行着当时的诺言。他始终相信,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此外,过硬的技术,也是对顾客的负责和生意长久的保障。因此,二十多岁的爸爸,废寝忘食地钻研修理技术,攻克各种疑难杂症。当他意识到自己钻研的局限性时,毅然决定奔赴上海,参加当时的缝纫机公司技术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200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爸爸,带着我们一家四口,来到了驻马店这座美丽的城市,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初来乍到,没有任何人脉和资源,父母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满满的诚意,以诚信为本,开始了本本分分的经营。条件艰苦,我们便以店为家。数不清的夜晚,爸爸在灯光下修理缝纫机,妈妈在店铺后收拾家务,我和姐姐在堆满货物的仓库里学习功课。那时,缝纫机电机的转动声,洗衣机的轰鸣声,汇聚成最美妙的旋律,静静地流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对商户的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增多,这为店铺的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此外,农业的繁荣也带动了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的发展,爸爸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了经营范围,开始销售工业缝纫机、缝包机、封口机等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挂烫机和电动缝纫机也开始走进百姓家。

为了确保售后服务质量,年近五十的爸爸从未停止过技术的钻研和学习。眼见着他的背开始有了弧度,老花镜也慢慢地架在了鼻梁上,然而在爸爸身上,始终不变的,是用双手创造财富,勤勤恳恳做事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韧劲。

如今,在父母的栽培下,我和姐姐都已长大成人。在这座城市,姐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我也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陪伴了我们二十多年的缝纫机店,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店里的商品类型越来越丰富,顾客群体越来越年轻,老式的缝纫机开始成为历史,带着岁月留下的灰尘,在角落里默默地陪伴着我们。

轻轻踩动踏板,在缝纫机的转动中,我仿佛听到了爷爷的车铃声,看到了爸爸年轻的脸庞,闻到了一股岁月沉淀下幸福和传承的味道……

(作者单位: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605/7060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