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 >情感 > 父亲的训言

父亲的训言

文/杨大轩

父亲杨全收,平舆县阳城镇人,生于1930年,2009年因脑梗死安详离世。父亲生前脾气火爆,但心地善良。

父亲没进过校门,一生勤劳节俭,乐善好施,邻里关系融洽。父亲兄妹四人中,他是老大。我两个姑姑嫁到邻村,叔叔一生未婚,大家庭的重担全靠父亲来挑。他早年曾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义马千秋煤矿当过一段矿工,当时老家极度贫困,吃糠咽菜难以充饥。母亲带着我的两个哥哥到义马探亲,三岁多的二哥大半碗面条下肚后大哭不止,说还想吃。工友们提醒母亲,饿坏了的小孩一下子不能吃得太多,会撑坏的。母亲流着泪把二哥拖到一边。

父亲生前多次说过,他从义马回到老家时,看到族内二奶奶、三奶奶、大伯、婶子、大娘都瘦得皮包骨,他们相互搀扶着走路,我们村西队东队的人饿死好多,挖墓穴抬重的男劳力都找不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父亲从煤矿辞职回到老家,当了农民。

吃过苦的人方知生活的不易,不舍得浪费丁点儿粮食。“粒粒皆辛苦”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吃红薯都是连皮一起吃掉,吃馍时用手接着馍渣。父亲的美好品德感染、教育着我们。

小时候,时常有玩杂技、说大鼓书的到村里演出,父亲称他们为“艺人”。表演结束后,家家户户都会给他们拿点儿玉米、大豆、红薯干、窝窝头等,还有的端去一碗豆面条。父亲常叮嘱我多拿点。时至今日,每有上门修理家电、水暖之类的,我都热情接待,不讲价钱。每遇见街头卖唱献艺的,我均解囊相助。

自我上小学起,父亲就经常唠叨:“学习不要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日事、今日毕,不等明儿个再补习”“学习不要自己哄自己,不懂就问老师,才会考出好成绩”。并时常告诫我:“人呐,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因此,从小学到初中,我刻苦学习从未松懈,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级不留地考入汝南师范学校,吃上了令人羡慕的国库粮。

毕业分配工作后,父亲再三叮嘱我:“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干一行钻研一行,多向老同志学习,说话不要信口开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做人要实诚,为人不要张扬,工作干就干好,切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小孩子从小就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这些话现在听来再普通不过,但在没有课外书、没有视听资料的封闭年代,我懵懵懂懂,好奇不已,逐一铭记,时常斟酌。这些话在我心里就是哲理、就是至理名言!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训言”值得我一生去实践、去领悟!

我用本子记录下16条父亲讲的中国农民的朴实“训言”,留着当念想。它常常在我耳边回响,终生难忘,意味深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620/7082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