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生活的真实和痛感——评陈宏伟长篇小说《河畔》

生活的真实和痛感——评陈宏伟长篇小说《河畔》

文/余子愚

《河畔》是著名作家陈宏伟的一部长篇小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宏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伏笔,第一句话“我刚从学校毕业”、“我”是谁?直到第二章第五节才出现“北洋”两字,“我”的名字叫陈北洋。而另一个女性傻妞的名字,直到第九章,也就是全书的最后才出现——“郭萍”。故事人物的神秘化,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故事的发展更引人入胜。

与上一部长篇小说《陆地行舟》人物大多两两成对出现不同,陈宏伟在《河畔》中为人物出场设置了三角形——

小说的开头,“我”(陈北洋)、罗兰(陈北洋的女朋友)和陈坪(陈北洋的父亲)构成三角形关系。陈北洋大学毕业回家,在既为前途焦虑,又担心女友会怀孕之际,却被父亲冷着脸下了“逐子令”。陈北洋只得带着罗兰到了X市位于淮河之滨的淮河饭店。这样,“我”(陈北洋)、罗兰(陈北洋的女朋友)和阮大珍(淮河饭店总经理)又成了三角形关系。

这种三角形关系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如沈小吉、刘书青和曹蓉(刘书青的妻子,后来跟沈小吉勾搭上),同样构成三角形关系。小说的结尾,“我”(陈北洋)、阮大珍和阮总(阮竹枝,阮大珍的女儿),是撑起整部长篇小说的三角形关系。

淮河饭店是X市规模较大的星级酒店,前身是X市政府招待所,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陈北洋从青年到中年的时光,都与淮河饭店密不可分。

方寸天地纳寰宇,淮河饭店就像一个舞台,上演着权力和欲望,也上演着恶作剧般的生活或时代的挽歌。

很多女服务员为了转正,与总经理阮大珍闹出各种绯闻,搞得饭店里人尽皆知。阮大珍闹出的一些事情,他的妻子“都像个睁眼瞎”。

随着X市新崛起的碧海、龙凤、帝坤、沁园春和滨湖假日等几家星级宾馆,淮河饭店的效益越来越惨。但是淮河饭店的职工却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自恃国有企业,认为私企朝不保夕。

到了最后,淮河饭店的效益越来越差,每月工资都难开,上面放出口风,要对饭店进行改制,职工买断工龄回家。为了起死回生,淮河饭店扒掉一二号旧楼,重建一幢十九层的新楼,准备改名叫淮河国际大酒店。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新楼框架刚起来,资金链断裂,新楼未能建成。淮河饭店的经营每况愈下,职工的养老保险缴不起,连基本工资也打折。

陈北洋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在淮河饭店熬成了“饭店的班子成员”,进入了领导层。妻子罗兰当上了客房部副经理,算是中层人员。淮河饭店的单位性质由事业改为企业,领导层另行安排工作,而中层人员和普通职工均在下岗之列。

事业单位改革的阵痛来袭,在此背景下,沈小吉离开淮河饭店,到了本色夜总会当了大堂经理。在本色夜总会上班的曹蓉投入了沈小吉的怀抱,和丈夫刘书青离了婚。

故事讲述到这里,陈宏伟借刘书青的口揭开了曹蓉的不堪往事:“曹蓉不是个好女人……她以前是淮河饭店的服务员,和阮总好过……阮总让我和她结婚,答应给我转正……”

阮大珍、曹蓉和刘书青的三角形关系,决定了刘书青的屈辱生活。曹蓉和刘书青的家庭生活,在国企辉煌和衰落的时代,无疑是一些职工家庭生活的缩影。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贫贱夫妻百事哀,七件事样样离不开钱。

梦幻的是,淮河饭店的效益越来越差,而陈北洋的职位却越混越高,坐到副总经理的位置。淮河饭店终于要改制了,这时,陈北洋选择了转身,“参加了一次公开招聘,考取了省城的公职。”

阮大珍凭空消失了。在经历了职工买断身份安置之后,陈北洋辞去淮河饭店副总经理的职务,到省城工作。“我在淮河饭店的生活像一段隐私,从未与人分享过。”陈北洋的隐私随着小说的不断推进,暴露在读者的视野中。

《河畔》的结尾,陈北洋接到傻妞郭萍的来电,阮总请他给淮河国际大酒店的员工上一堂励志课,讲讲他的故事。如同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老阮总(阮大珍)与新阮总(阮竹枝)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进行了交接,小说到此接近尾声。

“你的一封推荐信,我在淮河饭店干了十二年。”陈北洋对阮竹枝说,“恶作剧。”“这些年,我所经历的生活全像是恶作剧。”

从21岁大学毕业,到在淮河饭店工作12年、考入省城的公职,陈北洋的经历,与其说是恶作剧般的生活,不如说是一首时代的挽歌。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个人的遭遇。陈宏伟自称“每当伤心欲绝时,我就返归某处河畔”。长篇小说《河畔》的故事,发生在淮河畔,是青年陈北洋的一部成长史。《河畔》里众多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痛感。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630/710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