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文学 祁兴磊老师

祁兴磊老师

 祁兴磊老师

石新宇 

第一次见到祁兴磊老师,是2019年8月,他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市里开表彰会,他上台发言。祁老师高高的个子,略显瘦,皮肤白净,头发稀疏,脑门大而亮。此前我多次看到关于他的报道,他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被称为“夏南牛之父”。祁老师的发言时间不长,简述了他的经历和培育夏南牛的过程,完全是家乡口音,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亲切、淳朴,让人觉得温暖、踏实。

祁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泌阳人,出生于1961年,属牛,1982年他从郑州畜牧专科学校毕业时,因为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学校让他留校任教。农家子弟,考上学吃上商品粮,就已经是天大的好事,郑州是大城市,留校任教,工作体面,更是喜上加喜,但他婉拒了学校的好意,毅然回到老家,成为泌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一名专业技术干部。这份工作也相当不错,他学的知识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如果他就这样一天天按时上下班,也会有幸福的生活。几年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役用黄牛的需要逐渐下降,与之对应的是肉牛的需求迅速上升,改良提高牛肉品质成为很现实的问题,但当时我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机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对役用黄牛的需要逐渐下降,加之市场对肉牛的需求增加,改良提高牛肉品质势在必行。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我国没有一个专用肉牛品种。祁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自己的目标定在肉牛新品种的培育上。他深知,农民生活不易,养牛是很多农民收入的重要选择,如果培育出一个肉牛新品种,肉质好出肉率高,让父老乡亲们多挣些钱,那该多好啊。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之路。从1986年到2007年的21间,他跑遍全县24个乡镇的2000多个村庄,行程超过10万公里,磨破30多双鞋,骑坏13辆自行车,只为考察南阳黄牛种质资源。这期间,他四次放弃转行从政、提拔晋升的机会,始终不易初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夏洛来牛作父本、优质南阳黄牛作母本经过杂交培育出的夏南牛,在2007年6月29日,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我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并向全世界宣告。如今,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区市,数量达1100多万头(剂),由此催生的牛产业高达150亿元。

      2021年5月,建党百年前夕,我因为要写一篇稿子,到泌阳县与祁老师有了近距离接触。他说话依然那样朴实,给我的感觉就是从车上下来一脚踏在厚厚的地面上。他带我参观了夏南牛繁育基地。我也在农村长大,见的牛多了,但那么大的牛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个像小山似的站在面前,让我惊奇不已,更惊奇的是他培育的新品种无角牛,性格温和,双目有神。祁老师说,夏南牛养成后,每条可比普通黄牛多出肉30到50斤,一斤鲜牛肉的价格在30元左右,农民饲养一头夏南牛可增收1000元左右。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繁育基地里,一些工人正在为夏南牛添加饲料。看样子他们和祁老师很熟悉,都热情地打招呼,年龄大些的还称呼祁老师“老祁”,祁老师乐呵呵地答应着和他们拉家常。早在2009年,祁老师就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如果不知道他的身份,我肯定会认为他就是一位热情、善良、朴实、厚道的老乡。

回来的路上,我的心一直呯呯跳个不停。和祁老师在一起,就像走在三月的春风里,就像喝一杯沁人心脾的浓茶,就像读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822/718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