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家乡的路
家乡的路
于俊锋
晚饭后,沐浴着晚霞,徜徉在村中如同一幅画般美丽多姿的小公园中,感慨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遂平县文城乡东营村,南临涛涛的汝河,北依巍巍的嵖岈山。我童年的记忆从这里开始延伸。小时候家乡很穷,乡亲们的生活的确很窘迫。最难忘的是村中坑坑洼洼布满厚厚尘埃的土路。农忙时节拉着装满庄稼的架子车走上去,车子左摇右晃,真担心会车翻人倒。夏天的雨季,下雨时白茫茫一片,只能凭着记忆去寻找路的痕迹。天放晴,无论去邻居家串门还是去街上遛弯,黄褐色的泥巴紧紧地贴着鞋底,往往是回来时泥半身、水半身。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围墙,可能是为了建房和多卖俩钱儿补贴家用吧,房前屋后大多种植许多杨树。
20世纪90年代,乡亲们好似来回迁移的候鸟奔波在农村的家和能找到工作的外面世界之间。大家不再满足于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有到城里做零工的,有到城里做小生意,还有到南方务工的。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也利用庭院优势养起了家禽家畜,为家庭的钱袋子早日鼓起来添砖加瓦。邻居王叔头脑灵活,在自家田里建了座简易的塑料大棚,成了名副其实的菜老板,到现在还在继续自己的特长。悄然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乡村经济,吹鼓了乡亲的钱袋子。
那几年,村子里几家长年在外跑车拉砖、拉沙石的拉回来很多沙石等建材废料,村民齐心协力无偿提供劳动力,村里的几条主要道路铺成了沙石路,雨季不再是走一趟两腿黄胶泥。不理想的是冬天雪融化后突出的石块和凹陷的沙地间积水结了冰,光溜溜的,稍不注意就会摔倒。这时就会想,什么时候村里能修上光亮平整的柏油马路呢?
又过了几年,家乡有了村村通公路,走在上面,乡亲们的心是飘的,脚步是轻盈的。去城镇走亲串友可以自豪地说,老家真的有好路走了。十八大、十九大后家乡的变化更明显了,街上通往县城、市区的道路不同方向各有一条宽广的柏油路,且分出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有的还是双向的。道路两边进行了美化绿化,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村中的坑塘硬化了基底,周边设计了围栏。废弃的池塘改造成了荷塘,原来的荒地也建成了小公园,鹅卵石铺的蚰蜒小路、古典雅致的凉亭,各式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不仅是孩子的欢乐场,也是成年人的休闲地。
景美路畅,往日落后的乡村旧貌换新颜。早些年外出闯荡有所成就的村民返回家乡造福乡邻。有现代农业意识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承包土地走特色经营新农业之路。小型代加工厂的建立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挣钱、育儿两不误。更有村民搞起了乡村直播,宣传了家乡,成就了自己。
走在乡村的道路上,人们的腰杆儿是挺直的,步伐是自信的,心情是舒畅的。我伫立在乡村的十字路口,放眼望去,路是四通八达的,路面平整洁净,看悠然往来的村民,看奔驰往返的汽车、电动车、三轮车。这亮丽的乡村路,承载着乡亲的和睦梦、富裕梦。走在这条通往文明、通往希望、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乡亲们感谢党恩,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
责任编辑:付 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920/723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