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上蔡县 无私大爱点亮乡村孩子理想之光

无私大爱点亮乡村孩子理想之光

坚守乡村教育27年,上蔡县杨集镇乡村小学教师赵付太——

无私大爱点亮乡村孩子理想之光

记者 许 伟

双鬓堆雪无怨无悔,扎根乡村默默坚守。偏远落后、乡土乡俗,一拨又一拨老师来了又走,他却矢志乡村教育,不改初心,27年坚守,远离喧嚣和浮华。

大浪淘沙,27年的时光岁月把他打磨成一颗磐石,守望乡村四季;时光流逝,他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坚守的阵地,红烛燃烧。他的坚守,让偏远乡村孩子的眼中有了星辰大海,文明的种子植入幼小的心灵;他的燃烧,让农家少年点亮了希望的灯火,照亮了人生的奋斗征程。大音希声,大爱无言,日历中流过的一日又一日写满了爱与奉献!教育改革中,为积极配合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他所任教的杨集镇仨庄小学撤并转改,纵然有万般不舍,他却义无反顾。

他就是“一生无悔为乡师”的杨集镇仨庄小学校长赵付太。

矢志乡村 教育做有情怀的教师

赵付太,中国共产党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95年参加工作,2001年8月任上蔡县杨集镇仨庄小学校长,2022年9月因乡村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合并后离开校长岗位。他扎根农村基层教育,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7个春秋。

任仨庄小学校长之初,校舍简陋,师资匮乏,桌椅设备经常出现短缺。为了让学生有一张平整的课桌,他经常与村委沟通,协调村集体木材,趁休息日、寒暑假等时间,带领教师自己动手修桌椅、板凳。夏日,汗水顺着衣服流;冬日,寒风难抵热血激情。在当校长的前10年,教室面积小、窗户小、采光差,室内潮湿。为了给师生一间温暖、明亮的教室,赵付太自掏腰包修电路、买塑料布。虽然说几盏小小的白炽灯难比今天宽敞明亮的教室,可那是当年难得的光明;虽然塑料布的覆盖难抵北风的呼啸,却是当年师生心目中最美的“玻璃”。

从仨庄小学到集镇所在地有6公里,每逢天阴下雨,那片土地都对人特别“热情”,一脚踩下去,拉着人不舍得“让走”。好多次开学时,适逢阴雨绵绵,为了不耽误孩子的正常学习,只能用四轮拖拉机拉上一台“马车”,备上几块塑料布去书店领取课本和文化用品。一趟下来,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有时还会在路上出现抛锚的情况,拉一趟书就需要一整天。

赵付太原本在初中教书,因用人之际,选择了回村小任职。工作期间,他多次有机会去离集镇较近的学校工作,或回到初中任教,都被他婉拒。他说:“我走了,我们学校老师的心就散了。”“不管学校有多少学生、学校有多少困难、学生基础有多么薄弱、学生综合成绩排名在哪个位次,我都凭良心工作,对得起自己当老师的初心,对得起自己当校长的责任!”

 坚守三尺讲台 做有定力的师长

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很难。”一名老师保持一年两年的优秀很容易,十几年一直优秀很难。一名校长在同一个学校工作,让学校老师团结同心,倾情教育,保持几年很容易,可在一个学校当校长20多年,让所有老师都心悦诚服,太难。但,太难的事情,赵付太做到了!

工作以来,在工作中赵付太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做到以校为家,把家人当员工,把老师当家人。无论是在当年破旧不堪的旧校舍,还是今天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为了给师生管好工作、起居、学习用品,他不仅自己吃住在校,还让年迈的父母住进学校门卫室,免费为学校看大门。每逢天气不好,他都想方设法,提前准备食材、备好炊具让老师在学校吃午饭。

今年9月,在上蔡县杨集镇为解决农村生源不足、破解农村学校师生配比失调、集中优秀教师办寄宿制学校的大背景下,仨庄小学撤并了。赵付太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奋斗和倾情付出20多年的仨庄小学。

学校撤并的那一晚、离开校门的那一刻,赵付太怅然若失,热泪长流!那是他付出了20余年热血和激情的地方啊!

赵付太虽然离开了他至爱的仨庄小学,但仨庄小学和仨庄村的父老乡亲,一定不会忘记那个憨厚的可亲可敬可爱的“赵校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923/723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