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健康养生 秋高气爽秋游日 野外螃蟹谨慎食

秋高气爽秋游日 野外螃蟹谨慎食

秋天,落叶纷飞、瓜果飘香、秋意未凉,正是秋游的好时节。带着孩子来到田野、来到山间,爬山、玩水,捕蝴蝶、捉螃蟹,野餐、烧烤,才能不辜负这郎朗秋意!但是,野外捕捉的螃蟹可不能随便乱吃。虽说秋时不品蟹,白在世上走,软糯的蟹黄、晶莹的蟹膏、鲜美的蟹肉,想想都开始流口水,但螃蟹这个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吃得不对,可是会让肺里、脑子里长虫子,患上“肺吸虫”病!

近年来,时常有人们感染肺吸虫的病例报道,或是因生食味道鲜美的醉蟹,或是因野外烧烤捕捉来的溪蟹,从而感染了肺吸虫病。那么,对于肺吸虫病,你又了解多少呢?

一、什么是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是由于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以在肺部形成囊肿或皮下形成游走性包块或结节为主要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当人体感染肺吸虫之后,肺吸虫会在身体中穿梭从而对脏器造成损伤,导致出现发热、炎症以及脏器损伤的相关表现。如果病情严重,当肺吸虫寄生在肺部时,还会出现相关肺部损伤的症状,比如胸闷、咳铁锈色痰等症状。想要确认是否被肺吸虫感染,需要在痰液涂片中找到肺吸虫卵,或者是做病理切片找到虫子或虫卵。

二、肺吸虫病的感染过程,即生活史。

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猪和野生动物)是肺吸虫的终宿主。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的肺内,成虫排出的虫卵随痰液排出或随痰吞咽后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至水中,经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在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人或其他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蜊蛄而感染。囊蚴进入终宿主消化道后,钻过肠壁,成为童虫。童虫在组织中移行并徘徊于各器官及腹腔间,穿过横膈进入胸腔而入肺,在肺内定居,发育为成虫。

三、人体感染肺吸虫病的方式

流行区居民常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如腌蟹、醉蟹、烤蝲蛄、蝲蛄酱、蝲蛄豆腐等,这些烹调方法不能完全杀死其中的囊蚴,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人也可因生食转续宿主的肉及其制品而感染,日本也有因食野猪肉而感染的病例报道。中间宿主死后,囊蚴脱落水中,若生饮流行区含囊蚴的疫水也可导致感染。

四、人体感染肺吸虫病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虫体在人体组织中游走或定居时对脏器造成的机械性损害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人体感染后经过3~6周的潜伏期,长者可达1~数年,有人感染后临床上无任何症状,有的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在急性期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寄生于脑部可形成脑内多发性囊肿,出现剧烈的头痛、癫痫、瘫痪、视力减退、头颈强直、失语等症状。

若虫体移行至皮肤可出现皮肤或肌肉的皮下结节,多见于下腹部和大腿处,也可在胸壁、腹壁、阴部、腋窝、颈部、四肢等处,出现蚕豆大至核桃大、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散在或多个成串,稍隆出皮面,皮色正常,有轻度的痒感或刺痛感。结节初起时较软,后期变硬,结节有游走性是本病的特点。虫体的代谢产物或虫体死亡后所产生的异性蛋白吸收后出现变态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五、如何预防肺吸虫病

预防肺吸虫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人体对于肺吸虫没有免疫力,只要吃到含有肺吸虫囊蚴的食物就有可能被感染,就算已经痊愈,下次再吃到囊蚴的时候同样有感染的可能。因此我们要做到;

1、加强卫生宣传,不生吃溪蟹、蝲蛄、肉类等食物。酒泡和腌制不能杀死肺吸虫,吃醉虾、醉蟹、糟蟹、腌蟹也属于生食。吃肉类及水产,一定要彻底加热。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虾蟹盛行季节在流行区野外不饮用生水。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

3、厨房的菜刀、案板等厨具一定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4、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发现患者及时治疗。对粪检虫卵阳性的家畜应及时捕杀。

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科 田丽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929/725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