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中医中药 坚持传承创新并举 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

坚持传承创新并举 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十年,中国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贡献了中医药智慧和力量。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及中医药事业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并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许多,中医药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健全导致中药材加工模式的粗放和科技水平的滞后影响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对西医培养模式的简单套用,也没有完全适应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客观需要,导致中医技艺手法传承不足,创新较低;中医药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养生保健市场混乱,虚假销售等导致亟须健全监督措施和市场体系。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医药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期,国家着力促进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多种举措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规范市场行为。自2017年7月1日施行《中医药法》起,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政策举措不断健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颁布《中医药法》,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监管和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政府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创新中医药管理模式,规范市场行为。

注重中医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医药学的独特性是它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要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加文化厚度,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着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文化作为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使命与重任。以增强中医药文化自觉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在“十四五”期间,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不断升级,也将大大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升级。因此,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宣传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

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推进与中医药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四方面举措,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培育一批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推进中医药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开发一批体验性强、参与度广、体现特色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围绕特色中药资源,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开发中药材系列产品。对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形成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周期覆盖。遵循中医药特点,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构建起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网络教育和终生教育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研究,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丰富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内容,做到“古为今用”,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大中青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找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向,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构筑“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智能化开发与应用,聚集分散资源,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大数据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程度,充分展现中医药在健康干预、体质辨识和中医调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魏佳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0930/7251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