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综合新闻 儿童康复科的医患情深

儿童康复科的医患情深

驻马店网讯(记者 王捷 通讯员 李懿“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是了不起的团队,谢谢你们的辛苦付出,因为你们才有了我们健康可爱的宝宝。你们一定要转告其他患儿家长,告诉他们我们的好消息。我们家宝宝当初头都抬不起,经过坚持治疗,现在成了我们的骄傲……”这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杨美群副主任收到的一位患儿妈妈的信息,朴实无华的话语温暖人心。

时间回到3年前……患儿妈妈是一名高龄产妇。宝宝是孕33周早产,出生时体重仅2.0kg,产时有窒息史,在新生儿监护室住了好久才出院。由于宝宝情况特殊,加上存在很多高危因素,宝宝家人一直比较关注宝宝的发育情况。宝宝2个多月时,家人发现他还没有抬头意识,对外界反应和刺激差。宝宝妈妈很担心,带着宝宝辗转了几家医院后,慕名找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朱宏伟。

朱宏伟经过仔细问诊和专科评估,发现当时83天的宝宝全无抬头,四肢肌张力、肌力低下,活动减少、姿势固定,对外界反应极差,追视、追听差,且面部表情不丰富,反应迟钝。给出的诊断是:全面发育落后,需要进行干预。

随后,该院康复团队对宝宝进行了全面的发育评定、粗大与精细运动功能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为其量身定制了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由于宝宝头控能力太差,导致运动功能落后,运动组组长张迎利和作业组组长刘坤带领组员评估并讨论后决定先做基础训练,训练关节的灵活性,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从而激发运动系统的发育。同时通过一些辅助的理疗方式进行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兴奋性,使肌肉兴奋、参与运动。经过3个疗程的训练,宝宝头控能力提升,追视、追听好转,应人应物能好转,但运动能力进步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康复治疗师王慧娟认为和宝宝家人的带养方式及家庭康复意识淡薄有关。

康复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坚持,但医院里的康复时间是有限的,于是多次与宝宝的妈妈沟通,把每一步训练的方式和目的告诉家长,引导他们把训练方法融入到生活中去,以便更好地让患儿改善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就这样,治疗师们不断评估、讨论、总结,不断改进治疗方案,加上家庭康复的辅助,宝宝进步飞速。6个疗程后,评估结果示:宝宝的运动功能接近同龄儿童的水平,其余各项测评基本正常。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欣慰地出院了。

“各位老师们辛苦了,我们家娃儿的情况我们心里清楚,老师们付出的努力我们全看在眼里,不容易啊”。每逢有人问起,宝宝姥姥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些话。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2/1114/7309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