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走亲戚

走亲戚

  □ 张新义

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后,总是雪天多,而且冷。风肆无忌惮地在光桶子棉裤、袄里穿行,手、脚、耳朵总是冻烂,一烤火更疼。

一入腊月,就盼着过年。那时放寒假也早,就只有一本寒假作业,和奖状一块领回家,散发着闻不够的墨香。

过年除了能吃上肉、尽情地啃一次骨头,一般情况下还能混上一身新衣服。穿上试试,又舍不得常穿。

平时基本没见过钱,有也是买笔、买本子(也可以用鸡蛋置换,相当于现在的易物),过过手。

于是,过完年走亲戚就成了唯一的“增收渠道”,因为走亲戚可以抓压岁钱。

抓压岁钱,不容易。首先,兄弟姐妹多,不一定被指定派遣到。要结合平时表现、寒假期终考试成绩、道路远近与年龄(那时都是步行)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才决定派谁去。

有幸被派到,光手掂着果子、糖、罐头、麦乳精等礼品,就出发了。不积跬步,因为有想头儿,也就有动力,就很有耐心地迎风往前走。手冻得生疼,感觉礼品真是太沉,走不多远换换手,另一只手插到棉裤兜里。

到了亲戚家,害怕说话(心思不在这儿),但亲戚们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嘘寒问暖,问候家人,问考多少分。就应付着回答,盼着赶快吃饭,赶快拿到压岁钱,好回家。

农村的饭,做饭的过程也是一种仪式,很漫长。女人们趁做饭的充裕时间,话题很多,很热闹。男人们则坐到堂屋里闲喷。

吃饭,也是害怕。害怕亲戚们不停地往碗里叨菜,吃不完剩下了没意思。

一般,发压岁钱都是吃过饭临走的时候。所以,吃过饭嘴一抹就想走,弱弱地向亲戚说,回去啦。亲戚肯定是挽留,让再玩会儿或者住下明天走,有真心的,也有象征性的。

态度是坚决的,想急着走,因为马上就要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亲戚就掏出钱来,往手里塞。自己也装模作样地谦虚谦虚,说不要。扭动着肩膀,脚步却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钱。

拿到压岁钱后,也顾不上冷了,再加上没有了礼品负重,脚步很轻快。到了村头,从兜里掏出来,看着崭新的压岁钱,不忍弯折,不敢紧握,拿在手里,走几步看一眼。

  那时的压岁钱,一毛的居多,两毛次之,五毛的就是富裕家了。回到家,给小伙伴谝,晚上偷偷放到床铺底下,还时不时巡看一下,确保安全了后,才放心地进入梦乡。春节,是亲情的节日。亲戚,得经常走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201/7397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