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自然洞见

自然洞见

文/温培雅

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人打电话问一件小事,我告诉他自己已经不在原单位了。他很是惊诧地问:“怎么想到去当老师了?”呃,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然后他继续自己连珠炮式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哪个学院?教的有课吗?工作忙吗”我挑重点简要作答;“大学写作。还行。”他恍然大悟:“哦,教学生写作文的呀!”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我一时竟无从反驳。

我刚上班时在县里的广播电视局工作过两年。那一年春节回奶奶家探亲,村里一位老人问我在哪个厂上班,我说广电局。他歪头认真思考了一下说:“放电影呀!前几天村里办喜事邀请一帮人放了两天电影,你们是一伙的吧?”当时已经是2000年,他的记忆竟然还停滞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近70岁的奶奶健在且健康,给这位老人家解释说我是做新闻的,就是写电视上主持人念的那些稿子。他连连点头,不知道听懂了没有。过了几年,我又调到了市里的日报社,听说这位老人家逢人便讲我是印刷厂的——还算沾点边吧。在报社摸爬滚打干了20多年,业务、创收、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全部尝试了一遍,而且做得还算得心应手。但是在有些人的认知里,报社出来的不就是写稿子吗?其实,这只是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好吧,你说的都对,我无言以对。

人与人虽然是同一个物种,但是很奇怪,不但悲喜各不相通,连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格局和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思维高度:樵夫认为皇帝每天也要砍柴挑柴,只不过用的是金扁担而已;一篇小说里讲过一位从未走出村庄的老人,他眼中的皇帝就是每天躺在新里、新表、新棉花铺盖的床上,渴了就喝红糖水,饿了就吃炸油馍。

日常交往也会发现,有些人相处越久越仰之弥高,有些人客套过后就无法深交。你敬畏真理,他膜拜权威,世界观天差地别;你站在良知一边,他站在胜者一方,价值观两个极端;你奋斗是为了理想更好地实现,他努力是为了感受凌驾于人的力量,人生观南辕北辙。理念不同,不用强融,永远不要用积累几十年的认知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或是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去和一个生活在火星上的人沟通。人生这么短,要去做的事情这么多,哪有时间浪费呢?

经常想到春天,心中就会有花儿盛放;经常靠近阳光,生命里才会充满暖意。我喜欢乘公交车,车上会发生很多故事,而且很多线路的安排都颇具生活的哲学。比如15路公交车,它会经过市中心医院、儿童公园还有小学、幼儿园。在医院停下的那一站,很多神色疲惫的患者拎着CT片上车,胳膊上留置针的导管很扎眼。他们的脸上残存着暴风雨经过的痕迹,眼神里凝着寒霜。但是经过音乐和笑声交织的儿童公园时,他们的表情会慢慢化冻;经过学校时,当欢天喜地的家长带着花骨朵一样背着书包的孩子上车,迎面而来是尘世浓浓的亲情,他们的眼神会慢慢清澈。一个人,只有自己看见、自我救赎,才能握紧希望,才不会那么悲伤。

宋代秦观在《兵法》中说:“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别人如何看待你无法干涉,但是自我洞见是一生的功课。黄渤成名后,在采访中说了这么一句非常清醒的话:“现在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他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人间真相:身陷困境的人,在最痛苦无助的时刻只能一个人煎熬,熬过去是鸟语花香,熬不过去就是深渊泥塘。心只有那么大,装太多的悲伤,就容不下幸福的存在。

其实年轻不是资本,而勇气才是行走的铠甲。人生的剧本里,猝不及防的意外是常态。学着接受,接受孤独挫败,接受困惑焦虑,接受生活馈赠的所有,在阳光照不到的旮旯里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有时,我们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有希望。无法改变环境时,我们就改变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与边界,明白自己的优势与软肋,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要做一个柔软且强大的人——柔软的是植根于内心的纯良,强大的是不断滋生的勇气。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227/7430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