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谈谈“身后名”意识
谈谈“身后名”意识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追慕先贤,怀念宗亲。此时此刻,我想谈谈“身后名”意识问题。
什么是“身后名”意识?就是一个人活着的时候经常考虑死后会留下什么样的名声,这种理念、这种思维就是“身后名”意识。
人有肉体生命,也有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短的几十年,长的百余年,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而已。精神生命则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有没有“身后名”意识。
“身后名”意识会促使人谋划建功立业的事。不甘平庸的人都期待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李斯,他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就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去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经过对当时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临行之前,师徒进行了一次谈话。荀子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到秦国后,李斯辅佐秦王统一了六国,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倡导者、践行者,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身后名”意识会促使人谋划著书立说的事。自己会写的,比如范仲淹,他写出了很多著作,其中《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千古流传。自己不会写的,比如吕不韦,他想方设法招揽很多有才华的门客,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写文章表达见解。他挂名主编了《吕氏春秋》,既演绎了“一字千金”的佳话,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身后名”意识会促使人自觉地去做好事、善事,做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事,不愿意去做坏事、恶事。比如,陈嘉庚、曹德旺都做了大量好事、善事。相反,有些人没有“身后名”意识,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满足个人私欲出发,不计后果,所以就很容易出问题。中国人看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也认可“是非留待后人评”的说法。但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强的“身后名”意识,那么他的思维、格局、境界就不一样,做的事情也会不一样。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403/7484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