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
文/温培雅
带儿子和朋友的儿子一起吃饭。这是一个早熟早慧的孩子,初中就远赴异地求学,在凌晨发烧无人照顾、深夜复习饿了就点外卖的环境下,发奋考上了一所211高校。因为处事沉稳,他还被选为班委。这样的环境锻造的不仅是他的生活能力,同时催熟的还有他的心智。
吃饭时聊起生活费多少的问题,他平静地说起了身边一个来自高考自主命题地区的“富二代”同学:“他很轻松就考上了这所大学,和我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而且我和他一起吃饭时发现,他银行卡上的余额是我们家的全部存款。那一刻,我就知道了我们的差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人家出生就在罗马,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不是考到了同一所大学,他的生活圈子根本不会和我有交集。我一点也不嫉妒他,差得太远的时候,就只是听了故事。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生活对他的一切优待我都能接受。有些挫折是我们这些出身平常家庭的孩子必须经历的。”19岁少年的成熟让我和他的母亲面面相觑之后,竟然生出莫名的心酸。
是的,我们人到中年依旧在打拼,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是一代人的奋斗怎能比过几代人的积累?相对公平的高考还有独立命题和赋分制的加持,让享受最高分数线与最多考生竞争的“河南娃”望尘莫及。在机会面前,总有人能凭借种种先天优势优先拿到绿色通行证。
我很欣赏这个孩子的通透,他十几岁就明白的道理,我四十几岁屡屡被撞得头破血流后才有所领悟。其实我和我的儿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晚熟的人。我上学时除了看书比别人快,作文比别人写得略好一点外,很多地方都是出奇的笨拙:上高中才会骑自行车,上大学才会搭蚊帐,结婚后才学会做饭,工作后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至今的爱好仍是从小就喜欢的读书和写作。不会打牌,因为不喜欢人太多的热闹场合,更不喜欢每局都有输赢的烧脑博弈;不会跳舞,肢体不协调的我担心自己退休后也融不进广场舞天团;不会用很多新的电子产品;不会做很复杂的表格;不会说让人感动的话做锦上添花的事。中年转行,偶感迷茫,甚至产生张岱点评自己那种颓败感:“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但是,晚熟有晚熟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做人做事不投机取巧,用最笨的方法出十分的力,用最真的本心做良心的事。
儿子同样晚熟,但是他的智商和自律远远胜于我。高中三年,他打了一场漂亮的“逆袭战”,考入心心念念的大学,入校后学习和生活依旧没让我担心——竞选上了班委,也评上了优秀团员。但是他从幼儿园持续至今、经久不衰的爱好让我颇有点忧心。假期他除了复习、去图书馆看书,就是吃着零食恶补各种各样的动画片,从英文版的《猫和老鼠》到历久弥新的《葫芦娃》,他的快乐暑假时光“三部曲”贫乏到“不足为外人道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三个高中好友组成的“四剑客”,虽然考入不同大学的理工科,但是至今友谊长青。四个“理工男”相约看电影,非常隆重地又是做表格排列最新上映电影,又是几个人一起打分给电影排序,最后众心所向选了动画片《熊出没·伴我“熊芯”》——真是迷之趣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么晚熟的孩子是否能够更多感受到生活给予的小欢喜呢?
莫言在《晚熟的人》这本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希望和自己一样人到中年依旧晚熟的人以及这些如小树一样蓬勃生长的孩子,都能平静或是热烈地接受生活中一切的不完美,在温暖的善意中去赤诚地爱着什么,去执着地追逐梦想,在沉默的蜕变中遇见更大的天地、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731/764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