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我的家乡——下阳村
我的家乡——下阳村
文/陈炳章
从遂平县城西行,穿阳丰,过花庄,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下阳村,它是我的家乡。因为我出生于此,在这里度过了无忧的童年,因此,记忆永远不会淡忘。乡音、乡亲,乡愁,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下阳地处遂平县西部,向西大概不足两公里就是伏牛山余脉边缘浅山地带了。发源于西部山区的石头河,自西向东横穿下阳全境。过去的石河,逢雨季山洪暴发,河水中滚动着石头,人们涉水甚是危险。自从上游茅庄修了拦水坝,河上建起了漫水渡桥,人们再也不怕洪水来袭了。下阳虽然偏僻,但自古就是遂平县通往泌阳、南阳的必经地,古时候称之为官道。刘邓大军南下桐柏,路经此地。过去,泌阳等西部地区的人们赶着牲畜去漯河、北舞渡进行交易,下阳是必经之地。
下阳曾经是遂平西部重要的集贸村镇。农历逢双日是集市贸易日,商贾云集,甚是热闹。那时候,下阳街道两边有粮行、百货商号、药铺、小饭馆等。村东南有一处空地,是牲畜交易的场所。
下阳人勤劳、朴实。在我幼时的记忆中,下阳西部地带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大雨过后,鹅卵石遍地。有些土地无法耕种,只好种些槐草,或干脆荒芜。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在也都成了沃土良田。这是前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如今,我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不能忘记先人的付出。
下阳文化悠久。历史上下阳有两家私塾小学。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下阳小学(从山岗村迁至)。下阳小学成立之初是完小,即从初小至高小。学校设在村东一寺院内。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下阳读小学时,院内还有两所旧瓦房,大门也是寺院的格调。后来年久失修塌掉改建了。如今的下阳小学,可能再也找不到历史的痕迹了。
下阳人热爱文艺。以樊庄、后庄为代表的两个不同剧种的戏班,培养了大批文艺爱好者。每逢节日或农闲时节,两个戏组搭台对决,十里八乡的人们云聚于此,热闹非凡。在我幼小的时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历六月十五,是传统的挂锄文艺日。此时,人们经过大半个夏日的辛勤劳作,秋庄稼长势基本定型。人们借助这个时候,消遣一下,准备迎接秋实丰收的到来。不仅仅有文艺活动,还有很多有厨艺的人,也大显身手,我印象最深的是帅庄的凉粉、山岗的热红薯,还有炸油条、麻花、杂碎汤、豆脑、粉浆面条等,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的下阳,由过去的土坯茅草房,变成了大瓦房,不少人家还建起了楼房,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过上了先辈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不少家庭还有小汽车。不少离家的游子们,也都学有成就、业有建树,为家乡争了光,添了彩。
我虽然离家55年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下阳是我的家乡,下阳是我的根。我深深地爱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更热爱家乡的人们!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807/7651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