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天中 “金豆”飘香惠万家

“金豆”飘香惠万家

“金豆”飘香惠万家

——驻马店市农科院科技赋能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记者 许 伟

秋风乍起,秋意渐浓。天中大地田畴沃野在温煦的秋阳下迎来丰收季节。

9月20日,遂平县和兴镇大刘庄村秋生种植专业合作社,7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区,一穗穗玉米籽粒金黄,一串串沉甸甸的豆荚挂满豆秆,成熟待收的庄稼、忙碌劳作的身影,构成了这个金秋最美的画卷。

满眼尽是黄金豆,丰收的喜悦流淌在田间地头奔忙的人们心间。这壮观的景象让种植大户刘国富喜笑颜开:“今年,在驻马店市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我们严格按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求,种植的驻马店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驻豆19,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种植目标。”

“这一茬下来一亩地不仅可收获玉米1200斤左右,还能多收获400多斤的大豆。”刘国富说,“大豆收获后由驻研种业按每斤3.2元的价格回收,仅大豆就可每亩收益1200元以上,种植效益十分明显……”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对于为农而生、伴农成长的农科人员而言,这是一年中最动情的丰收乐章,也是他们科研成果落地成长梦想花开的时刻。沃土生“金”,一粒“金豆子”,见证着驻马店市农科院科研人员贯彻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创新培育大豆良种,助力国家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梦想与勇气。

驻马店市农科院大豆课题研究起步于1967年,常年承担国家夏大豆黄淮海南片区域生产试验和河南省区域生产试验,收集保存了丰富的优异大豆种质资源,先后培育出豫豆17、驻豆9715、驻豆19、驻豆20、驻豆30、驻豆38等15个大豆新品种。多年承担完成国家、省、市大豆产业科技计划项目,多次荣获省市各类科技进步奖项。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屡屡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600万亩以上,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

累累硕果离不开驻马店市农科院大豆育种科研创新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目前,驻马店市农科院大豆课题团队有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151”创新人才1人,创新青年2人;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60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26篇。作为驻马店市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主任的任秀荣,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汗水洒满奋斗征程,梦想点亮希望田野。悠悠半个多世纪,在一代代大豆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市大豆育种硕果累累,有力支撑了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培育优质大豆品种,推进大豆产业良性发展势在必行。”驻马店市农科院院长马红珍说,“未来,驻马店市农科院将继续开展大豆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保持大豆种质创新处于领先的水平,持续加强科企合作,发展壮大大豆产业,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贡献农科力量。”

躬身于豆:把芳华岁月献给大豆科研事业

谈及我市大豆育种科研历程,始终绕不开一个人,她就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主任任秀荣。

9月13日,在驻马店市农科院大豆课题研究室,那间她曾经工作过41年的办公室里,记者应邀采访了任秀荣。

从1982年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进入驻马店市农科院,到2023年2月正式退休,任秀荣把人生中最宝贵的41年岁月献给了钟爱的大豆育种科研事业。

“大豆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史,一直到194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位列世界第一,产品除了满足内需还有出口。”任秀荣介绍,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想吃更多的肉蛋奶,提升生活质量,适应城乡居民的这种生活需求,我国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伴随着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的需求日益旺盛。1995年,我国大豆由供求基本平衡转为供不应求,开始进口大豆,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给率不足20%。

“大豆单产低,又卖不出高价,农民觉得种大豆不划算。比较效益面前,农民对大豆的种植欲望越来越低。”任秀荣介绍,这种境况带来的必然是大豆种植面积的逐步萎缩。至目前,我市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100万亩左右。

扫码看全文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0927/7711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