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 >历史 >文史研究 > 上蔡蓍草

上蔡蓍草

武晋豫

蓍草,在古老的文化中是一种地位极其高贵的神秘植物,古人常用其茎进行占卜。对此,很多史书及药典都有记载。

北宋苏颂等编撰的《本草图经》中称:“蓍实,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生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与苏颂同一时期的郑樵在《通志二十略》(1982页)一书中也曰:“蓍实,蓍如蒿,华如菊,生上蔡白龟祠傍,一叶之干二三十,或四五十,高五六赤。褚先生云,蓍满百茎者,其下有神龟首之,其上有青云以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蓍,茎长丈,叶满百。”元代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也说:“蓍草,产汝宁府即蔡州。白龟祠上者佳。此伏羲画卦蓍之祖本也。”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蓍,神草也,能知吉凶。上蔡白龟祠傍生作丛,高五六尺,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秋后花生枝端,红紫如菊,结实如艾实。”并谓“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长”“揲卦无蓍,亦可以荆蒿代”。同时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五《草部》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花,结实如艾实。”并言:“此类亦神物,故不可常有也。”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七《蓍实》:“蓍生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紫红色,形如菊。八月九月採其实,日干入药。”“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

清康熙年间,大学士汪灏编著的《广群芳谱》关于蓍草记载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基本相同。清康熙本《上蔡县志·蓍台碑记》记载更为详尽:“上蔡县东三十里,一台屹然,临于蔡沟,曰蓍台,蓍草丛生。盖伏羲画卦地也。”再《蓍草台记》:蔡水之北,“有台窿然。台之四周方广二十顷,蓍草丛生其间,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八卦之变”。众多史书所载均说明蓍草为上蔡特有。据考证,上蔡之“蔡”字,由“草”和“祭”组成,“草”指的就是蓍草,“祭”代表祭祀中占卜用的神龟,所以“蔡”特指“蓍草下面的神龟”。周源《重建上蔡治碑记》说:“蔡之为地,本以卜筮得名。”据文献记载,这里的蓍草与众不同,“首若龙矫,尾若凤翔,一株数茎,叶如槐而小,秋季开白瓣紫心花,有香气,葳蕤丛生”。《本草纲目》《群芳谱》《植物图鉴》等古代权威的植物学论著都认为此处的蓍草最正宗、最神奇、最灵验。《史记·龟策列传》中“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的说法。另,据上蔡文博专家尚景熙先生考证:从“蔡”字的组合,亦说明“蔡”是上古画卦的用品。《说文》:“蔡,草丰也,从草,祭声。”蓍“草丰也”,应是指蓍一根多茎。《说文·蓍》谓蓍“生千岁三百茎”。段玉裁注:“百年一本生百茎。”一根多茎并发,“丰”。“蔡”字是从蓍草的形状而来的。《说文·蔡》谓为“从草祭声”蔡字的内涵及来历,都源于伏羲用蓍草祭神演绎先天八卦。因此,《续河南通志·舆地志》说:“伏羲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

以上说明,上蔡盛产的蓍草在古代非常有名。经过不断考证,近代许多文史专家著书撰文也都认为上蔡蓍草最佳,如上蔡尚景熙先生。笔者还实地走访了白龟庙附近老者,都说从记事起蓍草就是现在的形状。

白龟庙的蓍草每一枝叶都是三叶瓣,白天张开,晚上闭合,形状如“首若龙娇,尾若凤翔”。8000年前,伏羲氏从甘肃天水筚路蓝缕来到蔡地,居住在蔡河之阳,用上蔡蓍草根茎与白龟纹路发明了先天八卦,《周易·系辞下》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1024/7740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