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诗歌里的秋季
诗歌里的秋季
文/杨琬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秋天是渐入凉寒的悄无声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秋天又是水天相接的浩瀚壮阔。秋,在不同的诗歌中有不同的答案。
伏案品读诗歌,思绪在指间缓缓流淌。拨开重重白雾,我看到在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流之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矫健的雄鹰搏击苍穹,各种鱼儿在水底自由地遨游,一位卓尔不群的青年负手而立,这便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他在寒秋中独立,望着此时北流的湘江,满腔热血豪情归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听到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不仅道出了中秋时分洞庭湖的夜色,还表达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高洁的品性。秋,在此时也豪迈起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同的诗人对秋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刘禹锡的诗歌里,秋是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不同的诗人眼睛里看到的秋是不一样的,抒发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在这些诗歌里,我看到秋的千姿百态,明朗澄澈。
纵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秋天也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愁苦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怯懦的南宋在金兵入侵时一直退让,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让本该千娇万宠、与丈夫双栖双飞的李清照不得不独自南下逃难,相思之苦、亡国之思令她日益消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李清照在秋天说不出、道不尽的哀愁。在国家内乱之时,两鬓斑白、疾病缠身的“诗圣”杜甫登高远眺,目光所及之处尽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肃杀,充满了时光流逝的满腔感慨,秋天无疑汇聚了杜甫忧国伤时、感时伤世的真实写照。
在烽烟滚滚的边塞苦寒之地,“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摹出了无休止的战争下塞上的秋景,紧张又充满杀气。在接连的号角声中,士兵们英勇杀敌,所流的鲜血凝固,在夜色之下竟成为紫色。且不论远征的将士何时能归家,连基本的生存在这时似乎都成了奢望。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天除了离人之悲,还有爱情之浪漫。“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刚入秋的七夕节便成了年轻男女们最翘首以待的日子,女子乞巧,情人约会都是节日最规丽的风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的相爱跨越人神之隔,穿越时间阻碍,只能让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哲思。即使他们并不如人间夫妻日夜形影不离,但是只要心中有彼此,这便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牛郎织女的爱情为秋增添了浪漫,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思接千载后回转,再读一首首秋的诗歌,再也不是之前浮于表面的悲伤和喜悦,而是多了一些思考和感悟。诗歌里的秋季丰富多样,凝聚着诗人的远大抱负,汇聚了将士们对亲人的思念,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每一首诗歌都隐藏了一段历史,承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细读诗歌,品味秋季的人生百态。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1207/7790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