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赈灾羽绒服被倒卖?岂可让谣言寒了捐献者的心
赈灾羽绒服被倒卖?岂可让谣言寒了捐献者的心
“捐助甘肃震区鹅(羽绒服),看视频就知道货不一般。”近日,有用户在二手交易平台出售号称为赈灾物资的羽绒服,引发公众关注。12月26日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表严正声明,称该倒卖信息不实,捐赠的2001件羽绒服已运达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涉事平台同时回应,系用户为售卖自家羽绒服,编造虚假信息蹭热点,平台已下架商品,并对账号作永久封禁处理。
甘肃积石山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都牵挂灾区百姓。时值寒冬,爱心企业和个人,纷纷向灾区捐赠御寒物资,其中就有上海一企业向灾区捐赠羽绒服。由于这一品牌的羽绒服较为高档,在捐赠之时,就有网友以为灾区群众穿不上,并担心有人会中饱私囊,所以,对这一批羽绒服的去向更为关注。毫无疑问,该用户正是抓住公众的这一心理,为了博流量、博销量,不惜编造羽绒服的流向,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公共道德,实在荒唐。
受灾群众急需御寒衣物,企业慷慨解囊,第一时间打开自家仓库,捐赠羽绒服,是最便捷的慈善方式;羽绒服无论贵贱,只要能帮灾民抵抗寒冬,就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中国邮政上海分公司、甘肃当地警方等全程参与、跟进、监督物资的运送和发放,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运力,就是为了保障羽绒服能够送达受灾群众手中。不让社会善意寒心。相信这些关怀,震区群众都感受得到,也都心存感激。
造谣者声称所卖羽绒服为赈灾物资,无疑在暗示羽绒服已经中途转手。如此造谣,安的什么心?羽绒服运抵灾区还未发放就被传转卖,灾区群众怎么想?子虚乌有的谣言,伤害了捐赠者的善意,也让灾民寒心;不仅冲击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也是在给灾后重建工作添乱。挑起公众与政府、慈善组织之间的对立情绪,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不是下架商品能够挽回的。
每一次灾情出现,总有无良之徒借机生事、博取流量。谣言肆虐,俨然成为灾难发生后的次生灾害。甘肃积石山发生地震后,已有多人编造余震谣言。诬称“有关部门要求韩红基金会转交善款”等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截至12月23日,甘肃已经依法行政处罚编造地震谣言的网民11人、批评教育105人。救灾时间紧任务重,还得花精力辟谣,令人痛心,也令人愤怒。
公众有权利监督爱心款项和物资的去向,但也要提防别有用心之辈,趁机消费灾难。信口开河的“生意”,蚀掉的是诚信之本。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3/1228/781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