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难忘儿时年味浓
难忘儿时年味浓
□ 李新华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翻开记忆的长卷,儿时的年味扑面而来,那欢乐的气氛、喜悦的心情、浓厚的人情、淳朴的乡俗,如梦境一般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小山村,儿时盼着过年,因为不但有好吃的,还能穿新衣服、收到压岁钱。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前后,整个村庄就开始忙起来,蒸年馍、赶年集、办年货等,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老家过了腊八节,孩子们基本就放寒假了。放了假的孩子们格外兴奋,三五成群满村庄疯跑。小年的鞭炮声响过后,就要着手准备年货了。辛苦劳作的大人用一年积蓄准备过年,觉得平时的日子再苦,年也要过得丰盛些。为了把年过好,父亲每天都要往集市跑,先是把养的猪卖掉,然后再卖几只自家养的鸡,购置年货。于是,赶年集成为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母亲在厨房和面蒸年馍、择菜炸丸子、炒花生等,更是从早忙到黑,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过年大餐。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赶年集,各式糖果应有尽有,尤其是可以吃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糖葫芦。实际上,孩子们对过年的期待是从年头到年尾翘首盼望的一个漫长过程。
春节随着千家万户的袅袅炊烟来了。父亲当过小学老师和村干部,是同龄人中读书最多的,无论是毛笔字、铅笔字写得都很好。每到大年三十这天,左邻右舍一大早就来我家等着父亲写春联。我的任务是帮忙裁纸,只见父亲凝神片刻,饱蘸墨汁、挥毫疾书,帮助亲邻写满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等乡亲们满意而归,也到了我们家贴对联和吃午饭的时候了。我们兄弟仨跑来跑去,在大门、堂屋、厨房,甚至猪圈、鸡圈、水井等都贴上了寓意吉祥的对联。午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饺子馅里一定要放几个硬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这一年运气特别好,喜气满满。晚饭后,我们兄弟仨换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提着小灯笼满村跑,调皮的男孩子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偷偷放小炮,整个村子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我的回忆一下拉到了大年初一,这天是要早起给长辈们拜年的。我们兄弟仨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然后长辈们把压岁钱郑重地放在我们的小手上。在大年初一的声声祝福中,新的一年开始了……
年,过的是一种期盼,也是一个祝福。年,是长辈对晚辈无言的思念,更是团圆时的喜悦。抚今追昔,心生感慨。记忆中的年味,是浓郁的,就像陈年佳酿,慢慢在岁月的酒窖里沉淀着、芳香着……
责任编辑:徐明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4/0220/7862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