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劝”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功利

“劝”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功利

石新宇  

据报道,南阳市南召县丹霞学校劝“差生”自愿放弃中招考试,引发学生家长不满。此举也被网友质疑为提高升学率。南召县教育局称,学校综合考量,不是为了升学率故意踢掉差生,差生放弃中考可报考职业教育等,多几个选择。

南召县教育局的回应让人费解,既然报考职业教育等可以多几个选择,为什么要“劝”那些“差生”放弃中考呢?职业教育考试和中考都参加才是多几个选择呀。中招考试时如果发挥不好甚至蒙圈,优等生也未必铁定能考上高中,学校为什么不“劝”优等生也参加职业教育考试呢?

学校“劝”所谓的“差生”放弃中招考试的做法,多年来一直都有,一直被诟病。之所以被诟病,原因起码有两点:一是学校剥夺了“差生”参加中招考试的权利,有歧视的成分。“劝”的确切意思是提建议,对方可采纳也可不采纳,但实际情况是,一旦“差生”同意,学校马上就让写“自愿放弃中招考试承诺书”,并且要写明“不反悔”。这哪里是“劝”,分明是逼迫嘛。如果是“劝”的话,还写什么承诺书呢?显然,学校自知做法不妥,让学生写承诺书可以把自己撇清。二是学校的目的明显是提高升学率。把“差生”踢掉,只让优等生参加中招考试,升学率有保障,毕竟优等生考上的几率是高的,有了高升学率,学校就能博得好名声,荣誉奖金就容易到手了。当然,学校是不会承认为了升学率的,问题在于谁是傻瓜呢?即使“不及师旷之聪”,也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把别人当傻瓜,自己就成了笑柄。

近日,教育部发声将重点整治功利化短视化等办学行为,说明教育界存在着功利化短视化办学行为。“劝”成绩不好的“差生”放弃中招考试,是不是功利化行为?如果不是,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放弃中招考试,“差生”的选择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那些“苦口婆心”地“劝”的学校,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同时,自己能不能掏心窝子地说一句实话?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4/0328/789962.shtml